《战地烽火军歌嘹亮》连载① 抗日救亡青年先锋
何炜明
20世纪30、40年代,是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灾难深重的岁月。“九一八”和“七七”事变前后,日本帝国主义蓄意制造“一二八”和“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当年上海的广大学生、工人、店员和普通百姓,奋起加入抵抗行列,一位青年音乐家也身处其中,他参加义勇军、组织宣传救护队,在街头领唱抗日歌曲。他到战地抢救伤员,到法租界救护逃难同胞。后来,他还率领一支由年轻人组成的文化宣传队,驰骋于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以抗战救亡歌曲,唤起民众抗敌救国。他,就是中国当代著名音乐家,《新四军军歌》作曲者何士德。青年时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他,后来成为中共“七大”候补代表,唯一获得斯大林文艺金奖的中国音乐家,被誉中国当代的一流音乐家、作曲家、指挥家,新中国电影音乐奠基人之一。
从今天起,本报将分期刊登何炜明撰写的《战地烽火军歌嘹亮——纪念著名音乐家“新四军军歌”作曲者何士德》,让大家更深入更立体地了解著名音乐家何士德的热血人生,敬请垂注!
1931年“九一八”前夕,何士德从广东来到上海,进入新华艺专音乐系学习,同时加入了上海音专周淑安指挥的合唱队。1934年转到上海音专,1935年在新华艺专任音乐指挥,同时受聘于上海美专音乐系任教。后来又加入到著名指挥家意大利音乐大师梅伯器任指挥的上海万国合唱团,学习欧洲古典音乐大师的作品和指挥法。
何士德对音乐有着这么大的兴趣,这与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有着密切关系。
何士德出生于基督教徒之家,早年在教会小学和中学读书,教会组织有“唱诗班”,教唱“圣诗”。高中毕业后,父亲送他到广州协和神学院学习深造,他对那些神职教师宣扬“神主宰一切”的说教,产生怀疑,毅然离开神学院,到上海求学,专攻音乐。到了上海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抗日救亡呼声日渐高涨,作为一名热血男儿,不忍目睹国破家亡。何士德怀着满腔热血,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之中。
当时蒋介石集团置国家安危于不顾,执意内战剿共,全国民怨沸腾。平津学生罢课派代表南下汇合各地学生代表,赴南京请愿,上海学生代表参加其中。请愿团涌进火车站准备乘车北上。火车站站长以上峰有令为由,不准学生上火车,平津学生代表有人在发出强烈抗议后,躺到铁轨上,不让火车通行,何士德作为上海学生代表,也带头躺到铁轨上。后来在铁路工人支持下,请愿团得以成行。学生们到了南京总统府门外,被总统府卫兵挡住,国民党当局派员劝告学生,但学生们坚持在通道上忍饥熬寒。第三天,当局迫于无奈,准许学生派13名代表进去,何士德被推选为13名代表之一进入内厅,在重兵监视下,隔着一列方桌与蒋介石对话,彼此唇枪舌剑,最后,蒋支唔其词以“政府会考虑”后结束对话。学生们请愿无果,退出总统府。何士德后来说,虽谈判无果,但也看穿了蒋的面目。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爆发淞沪抗战,日寇叫嚣24小时占领上海,三个月灭亡中国。当时驻防淞沪的十九路军奋起抗日。何士德积极投入到战斗中抢救伤员,晚上还率队到群众中去,宣传鼓动群众支持抗日斗争。
何士德在斗争中发现音乐歌声有唤起民众团结抗日的作用,利用曾经与基督教会的关系,组织了一个“旅沪广东中华基督教会洪钟乐社”,义务担任指挥,积极排练抗日歌曲向民众宣传,并率领洪钟合唱团轮流到南京、广州、福建、香港等各地演出,动员民众抗日。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上海音乐界成立抗敌救亡歌咏协会,何士德当选为协会的副主任兼总指挥。协会成立大会上,他指挥由40多个歌咏队联合组成的庞大队伍,演唱了《松花江上》等一批抗日救亡歌曲,现场群情激奋。
1937年12月,何士德率领上海各界抗日宣传团的其中一支队伍,离开上海,一路进行抗日宣传。到达南昌后,找到新四军办事处。当时办事处主任黄道十分高兴地接见了他。何士德从此便在党的直接领导下投入到新的抗日斗争中,并在南昌加入了国共合作战地救亡活动。
在中国共产党的敦促下,国共两党在南昌合作组建了一个战时服务团。当时的江西省政府出钱和出了一部分人员,新四军办事处出部分人员。服务团于1938年1月成立,分10个大队。总干事由国民党当局委派,共产党则推荐夏征农任宣传部长、何士德任第一大队长。何士德在新四军南昌办事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何士德一方面率服务团到江西抗日前线慰问伤员,宣传抗日,一方面帮助当地群众解决缺盐、缺药等生活问题。同时,接受黄道主任分配的任务,做好红军游击队收编联系工作。后来国民党反动派当局反共活动日渐猖狂,说何士德负责的第一大队,是拿着国民党的钱办共产党的事。何士德先后收到两封恐吓信,信纸上画着子弹头。国民党当局还通知江西抗敌后援会撤销他的一大队大队长职务。何士德的一大队也被断绝了经费来源。1939年2月,新四军军部来电,安排何士德到皖南军部开展文化工作。何士德便离开南昌,辗转前往云岭军部。
当时陈毅执笔歌词,写出新四军军歌第一稿。之后陈毅根据新四军官兵将士的建议,又进行两次修改,经集体研究定稿,由政治部一位科长亲自送交何士德谱曲。何士德考虑到军中指战员多来自江南农村,为便于指战员记忆和容易上口,增强热爱家乡保家卫国之情感,采用民歌风格定调。第一稿试唱后,官兵们提出意见,认为不够雄壮。何士德便改用进行曲风格重谱。第二稿试唱后,听唱的将士普遍满意,后来何士德又做了第三次修改,指挥文化队再试唱,获得在场将士的热烈鼓掌,军部指挥员当场鼓掌叫好,大家一致赞同就以这次试唱为准,定名为《新四军军歌》,并由新四军军政治部下发通知,在官兵中普及教唱。
新闻推荐
2月1日,施工人员在赣深高铁轨道上进行铺轨施工。根据规划,今年底高铁将覆盖广东省所有21个地市。新华社发“十四五”规划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