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科技创新引擎 赋能高质量发展 过去五年,全区财政投入科技创新49亿元,年均增长92.7%
增城侨梦苑是国家级侨商产业聚集区和海归人才、海外高端人才聚集区,图为增城侨梦苑创新中心(资料图片)
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再到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中央对于科技创新的谋划部署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为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近年来,增城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全省“双区”建设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抓政策、抓平台、抓项目、抓人才、抓服务,加速各类创新要素在增城集聚,科技创新交出了一张亮眼“成绩单”。
统计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增城区财政累计投入科技创新49亿元,年均增长92.7%,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从2015年的1.4%上升到2019年的2.24%;2020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517家,是2016年的8.5倍以上;全区建成了中小企业LED材料表征与失效分析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2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广东省新能源汽车连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3个省级平台;2020年专利申请、专利授权、发明专利申请和发明专利授权分别增长86.7%、98.9%、103.8%、48.7%,增速均居全市第一,科技创新已逐渐成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
出台政策
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创新发展,政策先行。为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2016年8月,增城首次重磅出台了科技创新“1+4”政策,吹响了创新驱动发展的“集结号”。为进一步增强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2019年,增城区在原有扶持政策基础上修订形成了《广州增城区促进科技创新发展扶持办法》《广州市增城区科技创新扶持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重点对汽车及零部件、高端智能装备制造、IAB、NEM等产业发展给予支持。
与此同时,《广州市增城区创新创业领军团队(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广州市增城区人才奖励支持办法(试行)》等人才政策,以及《关于打造增城侨梦苑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产业集聚区”实施方案》《增城侨梦苑分园区及入驻项目评审管理办法》《关于促进侨梦苑创新产业集聚的政策举措》等侨梦苑“1+2”政策陆续出台,为各类创新创业企业提供了涵盖科技创新、人才培育、金融服务、场地建设等全链条的支持,进一步优化了增城区的创新生态。
增城的科技创新政策不仅覆盖面广,其扶持力度也达到国内区级一流水平。其中,为创新创业团队提供四个档次支持,给予200—2000平方米不等的免租场地支持的同时,再给予最高1亿元的经费资助;对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共性创新平台给予最高1亿元的支持;设立规模1亿元的侨梦苑创新创业基金,与风投机构投资增城区创新创业项目按投资额5%奖励政策、银企对接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形成“组合拳”,解决初创型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需求等。
拓展空间
创新载体不断发展
2015年,由国侨办和广州市政府共同打造的国家级侨商产业聚集区和海归人才、海外高端人才聚集区——增城侨梦苑正式揭牌,成为增城区一个链接粤港澳创新创业要素资源的“金字招牌”。
为充分发挥平台引领作用,助力增城侨梦苑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产业集聚区”,2019年,增城以“拓园区、拓对象、提效率、造环境”为抓手,实施侨梦苑“一苑多区”建设,构建开放、协同、共享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目前,全区已陆续挂牌低碳总部园、迅镭产业孵化器、增科院高新产业孵化器、1978电影小镇、前沿孵化器、富士康科创园、博济生物医药科技园、新塘·中城智慧园和华商众创孵化器等9个侨梦苑分园区,形成了“1个核心区+9个分园区”格局,总面积超22万平方米,扩展了10倍。
不仅如此,增城针对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支持科技企业建成20个孵化器并投入运营,建成孵化器总面积达88万平方米。此外,增城区仍有宝盛国际创新中心、珠江国际创业中心、平安科技硅谷等33个科技孵化载体正在加紧建设,规划在建面积达400万平方米。
广聚英才
创新人才不断集聚
在释放侨梦苑品牌聚合效应的基础上,增城实施“广聚英才”计划,积极“走出去”对接澳门国际科技产业发展协会、香港青年创新创业协会、广东博士创新发展促进会等机构,构建起布局更合理、功能更多元、服务更便捷高效的招才引智网络,促进海内外优质人才、项目、资金等要素向增城集聚。
截至2020年,全区累计新建省博士工作站2家,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4家;引进培育各类高层次人才137人次,其中院士16名、国家级人才22名;共评选出增城区创新创业领军团队(人才)36个。
增城侨梦苑累计引进创新创业项目289个,重点引进了剑桥大学方方、中山大学何晓顺、香港大学张江文、华南理工大学杨永强、北京科技大学何新波等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涵盖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行业。其中,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专家16人、院士5人、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外籍专家32人、华人华侨、港澳台、海归人才105人。
完善配套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速建设
不同于传统制造业,科技型企业对公共服务技术平台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为更好满足科技企业创新研发的需求,增城区将加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配套建设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工作来抓,以优质服务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位于朱村街的工信部电子五所是国内最早从事可靠性研究的权威机构。该所专注于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适应性技术研究,拥有国家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电子元器件可靠性物理及其应用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电子信息产品可靠性分析与测试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业产品质量与可靠性设计中心等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投入生产运营后每年可服务企业达到3万家以上。
在增城开发区,以汽车整车、零部件和新能源汽车检验检测为核心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华南基地项目一期也已正式投入运营,并成功通过“国家新能源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认证,填补了增城汽车产业链在高端技术检测及认证领域的空白。
此外,由国家高层次人才剑桥大学博士方方牵头创立的专注于第三代半导体氮化镓和碳化硅芯片及器件失效分析的新业态科研检测机构——金鉴实验室建成了中国第一条从芯片到封装灯具的LED失效分析线,并被国家工信部授予“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称号。
截至目前,全区已陆续建成了省级以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5个,大幅降低了区域内创新创业成本。
培育高企
创新主体不断崛起
为全面助力企业科技创新,增城还聚焦汽车、电子等重点产业以及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引导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与壮大企业规模并重,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
在具体工作中,增城通过完善财政补助、融资服务、中介机构辅导等服务,促进企业专利申请,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及研发机构认定。2020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517家,是2016年的8.5倍以上;专利申请、专利授权、发明专利申请和发明专利授权分别增长86.7%、98.9%、103.8%、48.7%,增速均居全市第一。
企业科技创新结出丰硕成果。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承担的“车路协同智能路侧与重点营运车预-报警装备研发及优化”项目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立项;工信部电子五所承担的“光电子发光器件可靠性保证技术及关键设备研发”项目获得2019年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博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塑料注射成形过程形性智能调控技术及装备”项目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未来,我们将继续紧扣科技创新创业主题,坚持引进高端技术、高端产业、高端人才,推动侨梦苑核心创新平台和关键创新节点高质量发展。”区科工商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新闻推荐
区卫生健康局领导到医院检查指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加强对发热门诊的指导督导卫生院预检分诊点疫情防控工作落实情况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