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大师马师曾传奇》还原粤剧大师的传奇人生
为纪念粤剧艺术大师马师曾,《粤剧大师马师曾传奇》由花城出版社出版,该书再现大师马师曾传奇的一生,讲述其与红线女休戚与共、献身艺术的故事。
马师曾是我国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出身广东书香世家,家道中落成为粤剧戏馆学徒,从此走上了演艺之路,最终开创了“马派”粤剧艺术,创作了《苦凤莺怜》《搜书院》《关汉卿》等数百部作品。
马师曾的一生颠沛流离、波澜起伏,堪称一出精彩的粤剧大戏。他曾经历演出时被观众喝倒彩,也受过黑社会的威胁,被骗到家财散尽。然而,人生坎坷、世道纷扰却不改他矢志艺术的初心。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波
“马腔”是怎么来的?
马师曾擅演丑生、小生、小武、花脸、须生等,独创“乞儿喉”,半唱半白,顿挫分明,有时还糅入方言俗语,活泼滑稽,成为脍炙人口的“马腔”。而关于“马腔”的创造由来,书中讲述了一段故事:
马师曾曾住在广州西关观音街大巷。他时常听见卖柠檬的小贩沿街叫卖:“鲜柠檬,鲜柠檬,马来西亚的鲜柠檬。清凉解渴,消滞去热,开胃解脾,生津润肺,沏茶泡水,一样好喝……”这位中年男子的叫卖声,如同秋风吹落木叶,沙哑之中咬字清楚,松弛自然里带着遒劲,别有一种风格,听起来味道十足……这样的叫卖声让马师曾感动,感动之余,他产生感悟:这不正是自己苦苦追寻的一种个性化唱法吗?他饰演的一个叫作“余侠魂”的义丐,作为饥寒交迫的乞丐,面黄肌瘦,形容枯槁,他可能有神而气不足,唱的声音就不会是高亢洪亮的。但是,因为是演戏,唱词必须让观众听清楚,吐字发声就必须讲究。正是这街头小贩启发了马师曾,创出了全新唱法,被后世亲切地誉为“柠檬喉”“乞儿喉”“豆沙喉”。
马师曾的儿子、也是本书的作者之一马鼎盛先生,接受采访时还表示:“本书真实还原了马师曾的人生传奇,讲述了其颠沛流离的人生历程,勇于创新的成名之路,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是了解马师曾不可多得的读本。”他指出:“马师曾将自己与粤剧、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抗日战争中,马师曾辗转各地,以演出鼓舞军民的斗志,直至日寇兵临城下;亦曾为抗美援朝义演募捐;晚年加入广东粤剧院,为戏剧事业奉献了一生。
红线女回忆
马师曾艺术创作点滴
2000年4月2日,是马师曾先生100周年诞辰,回忆我与他初次见面,已是近60年前的事了。
我们在广州湾演出了约两个月的光景,当时日本的文化特务禾久田来到广州湾,威逼利诱马师曾回香港。马师曾随即避入寸金桥华界,并决定进入广西演出。
我在莲姐的推介下,也受聘于马师曾剧团同行。此后,我有机会与马大哥同台合作,向他学习的机会更多了。
自编自导的粤剧奇才
马师曾在《审死官》中扮演宋世杰一角,在人物处理和表演手法方面,都与其他剧种迥然不同。
马师曾演过一出时装戏《野花香》,他扮演的人物是大学文学教授姚其琛。
他的表演手法是写实派,但是又融入了恰当的粤剧表演程序,所以,姚其琛这个人物的表演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但其动作、语言又体现出他是舞台艺术中的人物,而不是自然主义地模仿生活中常见的人。从马老师塑造姚其琛一角的艺术表演中,丝毫看不出与他塑造的宋世杰有任何相像的地方。
为塑造艺术形象改变声腔,成功攀登艺术高峰
1955年马师曾回到新中国,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他在粤剧舞台和电影银幕上演出了《搜书院》和《关汉卿》两个经典剧目。马老师在《搜书院》中创造谢宝老师这一成功人物形象,经历了艰苦的创作过程。他无法从过去所演出的剧目中找到表演手段来借鉴,便经常站在镜子前沉思比划,煞费苦心地挖掘在书本上和生活中所接触过的可以激发创作灵感的素材。
为了符合人物形象的需要,在《搜书院》这个戏中,马老师把角色的唱腔和发声处理改变,这种为了追求艺术更高境界而自我挑战的创作精神和勇气,使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选自《粤剧大师马师曾传奇》序,有删节)
新闻推荐
在广州打拼21年 她去年成功积分入户“我们一家都觉得广州幸福指数高”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杨欣)“我真没想到自己能成为新闻人物,我和广州有缘,广州这个城市给予我很多很多”,当叶林娜(化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