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做好了,也是一道亮丽风景
上周五,广州2020年经济“成绩单”出炉。“成绩单”上的得分,相当提气。
在众人瞩目的2.5万亿、增速2.7%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劲爆”的数据,值得特别提一提。
增速创26年新高
10.2%!这是去年广州农业总产值的增幅,增速创26年来新高。
这短短一行字,太“炸”了!10.2%,乍看之下平平无奇。但对比一下,去年广东农业总产值逆势增长4.2%。广州,竟整整领先了6个百分点。
如果比较增加值,也差不多。去年,广州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这项指标全国为3.0%,北京下降8.5%,上海下降8.2%,重庆增长4.7%,深圳最终“成绩单”还没出炉……相比之下,广州农业增速,用“一骑绝尘”来形容都不为过。
再看26年。26年,实在太过久远。久远到过去的数据,在网上都不太好找。综合广州市统计局、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官网,可以查到2007年以来广州的农业概况。这十几年来,有正有负,有高有低,有风有雨。而广州农业能在饱受疫情冲击的2020年,一举打破26年来的纪录!
再回到开头的10.2%!这是去年广州农业总产值的增幅,增速创26年来新高。
这句话最惊人之处,还是“广州”两字。广州,一座国际大都市。提起它,人们想到的都是花城、千年商都、时尚、现代、国际范、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广州与农业,这画风似乎有点“混搭”。一座现代化大都市,农业增速这么猛,会不会太“奇怪”?
成绩是怎么来的?
其实,如果感觉“奇怪”,那只能说明一件事——偏见。广州农业怎么就不能强了?广州虽然不是农业大市,但也有广大的农业、农村地区。在广州11个区中,涉农的有7个,涉农镇街有63个,全市行政村有1144个。再者,如今的农业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吗?早就不是了。
那26年最高,到底怎么做到的?应该说,离不开天公作美。比如去年,广州园林水果产量增长23.3%。香蕉、番石榴、柑橘、龙眼等的产量,都增势强劲。尤其荔枝适逢大年,产量同比增长1.5倍,且量价齐升。
当然了,人努力,天帮忙——人努力是前提。如果平时留心广州的新闻,会发现这个增速早有“苗头”——
走进花都的一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这里的草莓都“上天”了,直接种在空中。悬挂式上下移动栽培床、精准滴灌施肥技术等,使其产量达到普通草莓的6倍多。还有蔬菜,全部无土栽培。不仅无土,连人力都省了——从催芽、播种、育苗到浇灌,每株植物的“一生”都实现了自动化流水线作业,并且告别了对季节、土地、气候等因素的依赖。据介绍,长在地里的蔬菜种植需3个月,在那里只需19天;产量是普通种植的20倍,是一般无土栽培的5倍!
所以,10.2%是怎么来的?就是这么来的!
再看生猪。过去说起养猪,基本可以和污染划等号,一般都免不了污水横流、浊臭不堪。但在增城某生猪生态养殖基地,“二师兄”们住在山景房里。那是七八层的“公寓”,外出可坐电梯,物管服务周到,绝对是“五星级的家”。该基地实现了零排放、零污染、零浪费。此外,楼房集约化养殖,直接节约了90%的占地面积。
10.2%,就是这么来的!
超大城市与农业
一座超大城市要发展农业,必然不会是粗放经营。以上几个剪影,就指向高质量发展,指向都市现代农业。它是现代化的,是集约的、环保的,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品牌化,等等。
这又是怎么来的?一言以蔽之,科技。
去年6月,在广州一场农业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上,袁隆平发来视频“贺电”。他说:“我对开展双季稻亩产1500公斤充满了信心。稻花飘香的时候,如果我身体好,我一定要到现场看一看。”这场活动中的重大项目,就包括隆平院士港。
这几年,在农业方面,广州已引进袁隆平、刘少军等23位院士;博士团队,则超过300多个。袁隆平院士种稻子,刘少军院士搞渔业,罗锡文院士在广州共建农业自动化设施试验田……有科技,真的是“如虎添翼”。去年在南沙,全国首个数字渔场开园,全国首个以鱼类为主的南繁基地开工,首届中国水产种业博览会举办……去年,广州渔业生产迅猛,增速创24年以来最高。这跟科技赋能密不可分。在从化,该区与华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签订合作协议,花卉产业园已培育出20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新品种,科技成果转化率达90%以上。
去年,广州新增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到目前,广州一共有15个,数量居全省第一。在广东,粤东西北有不少农业大市。先天条件一般的广州,竟拿下全省第一,这不得不让人服气。
“大力”出奇迹
当然了,以上都还只是台前、只是现象。那“幕后”呢?
责任、担当。民以食为天。农业,事关吃饭。近年来,我国一再强调粮食安全,一再强调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广州实际管理服务人口超过2200万人。也就是说,农业生产事关2000多万人的饭碗。近两年,广州一再强调,农村是广州的骄傲,是宝贵的财富和资源;要求必须提高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强调要好好抓一抓农业,“菜篮子”必须管起来……这重视程度,可以说,也创了多年新高。
农业生产,还事关乡村振兴,事关城乡融合发展。对于这项工作,广州的定位是在全省乡村振兴中当好示范和表率。当好示范和表率,并不简单。不超级重视,必然无从谈起。那具体怎么重视?
给钱、给地、给人才。广州下大力气推动各种优质资源向“三农”倾斜——政府过紧日子,但财政投入只增不减;广州土地资源有限,但用地指标应保尽保、专项安排;此外,广州深入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制,率先建立市级领导干部联系涉农镇街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市、区分管领导每月调度重点工作,实施千企帮千村、百团千人科技下乡、国企联系北部山区镇乡村振兴等“三项工程”……
正是在这样的力度之下,在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中,广州连续两年获珠三角片区第一。正是在这样的力度之下,广州获得“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全国同类城市最好成绩。正是在这样的力度之下,广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12年超过城市居民,连续两年居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第一。正是在这样的力度之下,2019年广州农业增速3.9%创十年新高,2020年又创26年来新高……
广州,简直创造了奇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21年,广州生猪出栏量将大幅度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将继续发力,荔枝、迟菜心、丝苗米、花卉等“广货”将成更响亮品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将继续扩大辐射面、影响力……
(广州日报评论员夏振彬)
新闻推荐
红火喜庆的一品红、娇艳欲滴的蝴蝶兰、寓意吉祥的小年桔……近日,随着全省多地花市陆续宣布取消,广州市白云区多个年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