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市井文化浓缩城市记忆

南方都市报 2021-02-01 06:08

年度关键词

改 变

这可能是我的职业病,这是一个创作的过程。

CBD之星 翁东华

颁奖词:从街头小摊到城市地标,文和友对旧社区市井文化的还原复刻与精准定位,离不开幕后操刀的“设计师”。他为城市生活带来新鲜的场景体验,为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造提供鲜活的方式。

从街头小摊到城市地标,文和友团队发展势头锐不可当。2019年,“超级文和友”在长沙诞生,创下日排万桌的商业奇迹,一跃成为当地新地标。在文和友品牌发展第十年,这个平均年龄仅26岁的年轻团队选择来到广州。品牌背后,对旧社区市井文化的还原复刻与精准定位,离不开幕后操刀的“设计师”翁东华。

“最初就是建一个小小的物件博物馆”

斑驳的水泥外墙、纵横交错的水管电线、大排档式的折叠桌椅、富有年代感餐具、随处可见的粤语标语……走进与摩天大楼只有一路之隔的广州超级文和友,让人恍惚间有种“穿越”的感觉,不少人表示“反差太强烈”了。

“我们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建一个小小的物件博物馆。”目睹过老社区的不断消失,翁东华将想要对珍贵旧物进行收集的想法变成行动。

通过对老物件在新空间的二次还原,使一个属于文和友的“80年代社区”拼凑出了雏形。在前期筹建时,文和友团队从拆迁废墟中寻找到一处处代表旧时记忆的生活元素。在一车车的老物件被拖回、编号、排序、重组的过程中,超过百万件的器皿、家具、照片也得以被收集并完整保存下来。

经过两年的努力,团队将霓虹灯招牌、粤语方言小广告、旧砖瓦窗栏等无数老广州元素进行整理集合,在广州“超级文和友”5000平方米的社区内,重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老楼小巷间的生活场景。翁东华和团队跑遍了广州的大街小巷,与在老城区做街坊生意的草根老字号打交道交朋友,说服他们走出老城区,来到天河CBD开分店。

社区生命力是关键

去年7月11日,超级文和友正式开业。首日开业,排位数就超过2500桌,在各社交平台上作为打卡胜地持续刷屏。通过将天河东路汇坊的3层空间进行仿旧改造,文和友团队把一个广州旧社区装了进去。云吞面、姜撞奶、牛杂、炒螺、肠粉、鱼皮等众多广州美食草根老字号都汇聚在一起。“超级文和友”成为了街头热议的话题,风头一时无两。如今大半年过去了,这里依然火爆。

与人气一起出现的,还有各种争议。有人批评超级文和友带来的市井气息与周围CBD整体景象格格不入,也有人质疑超级文和友引进的并非市井商户只是贩卖情怀等等。面对质疑,翁东华表示,做文化餐饮并不容易,过程中需要不断实践,不断试错。

相比单纯地为商户提供经营场地,文和友更看重的是其背后的手艺与故事,以及未来的发展空间。“我们希望找到更多的本地商家和我们一起合作经营,并从他们身上找到一束光,反哺自身的产品团队,这样我们才可以更好地持续,不然一个社区的生命力不会长久。”以恩宁刘福记为例,在超级文和友出品部门的协助下,商家后续开发了金牌炸云吞新品,受到年轻人的热捧。

这个合作方式背后是文和友对发扬市井文化的愿景。翁东华分享道:“不管是长沙还是广州,我们被店主的故事吸引,被食物的风味征服。我们将很多老字号商户都邀请进来,希望提供平台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他们,帮助他们得以传承。”翁东华说,在故事与风味的背后,需要去试错、去实践,才能维持社区更良好的运转。

★助力天河CBD出新出彩

为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造提供鲜活的方式

除了在有限的空间内打造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社区,文和友团队也致力于举办展览、拍城市宣传片以及纪录片等一系列活动向外推广城市文化。耗时两年完成拍摄的TVC纪录片《ONE DAY 广州》浓缩了广州人饮食生活日常;美食纪录片《街头大厨》以街头美食匠人们为主角,记录下街头美食的另一面;《讲什么——广州语言观察展》将广州的市井烟火与本地美食结合在一起,人们在享受食物之余还可以思考场景和艺术,追求人文精神。《广州城相——许培武影像展》通过影像记录广州城市的变迁。用不同视角记录下广州几十年变化更迭。

翁东华希望,通过各种文化活动为广州贡献文化、经济价值,为城市居民生活带来更新鲜的场景体验,同时也能为城市发展保留传统血脉和文化灵魂,给广州这座包容的城市增添超级IP。翁东华表示,“未来希望能够为更多城市的市井生活探索一些新的模式,为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造提供鲜活的方式。”

新闻推荐

志愿服务为春运“加油”

今年春运不同寻常。这是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首次春运。眼下,疫情防控形势复杂严峻。广州又是一座超大城市、综合性...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