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先试 破旧立新

增城日报 2021-01-29 00:36

24小时自助办税服务厅

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下围村清水湖公园

区政务服务中心卞伟峰 摄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十三五”以来,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形势,增城“因时而变,随事而制”的眼光,先行先试,勇于探索,以改革创新激活发展活力,推动增城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好。

1708项服务事项实现“一门集办、一窗综办”

2019年10月17日,位于美丽增江河畔的增城区政务服务中心新址启用,全区39个部门1708项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除了有特殊要求的无法进驻外)100%进驻,成为广州市进驻事项最多的区级政务服务中心。这也标志着,群众“进一个门、办一揽子事”的美好心愿成为现实。

增城区政务服务中心新址分为A区和B区,其中A区进驻行政许可、给付、征收、确认、裁决、其他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等8类面向法人的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 “一窗受理、受审分离”服务模式;B区进驻不动产登记、税务、社保、医保、户政、出入境、公证、婚检、婚姻登记等各部门专业服务大厅的面向个人的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实行“前台无差别受理、后台无缝隙对接、数据信息化共享”的“一窗联办、协同服务”服务模式。区政务服务中心212个前台受理窗口均设在一楼,其中A区42个服务窗口,B区170个服务窗口,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首楼层、便捷化、舒适性”的“政务服务主题步行街”,让群众办事像逛街购物一样便捷。

与此同时,增城区政务服务中心还设置了综合政务自助区、公安业务自助区和税务业务自助区等3个24小时自助服务区,面积约1000平方米,配套54台自助服务终端,可供市民自助办理教育、民政、公安、国土、人社、工商、税务、公积金等10多个部门100多项业务,打造无人值守的“随到随办”“全天候可办”24小时自助服务。

此外,增城区政务服务中心还以企业和群众需求为导向,创新推出企业开办“020”(0材料提交、2小时办结、0费用开办)、工程建设“两证合办”“两核合办”“三测合办”、不动产登记“6028”行动、不动产抵押和涂销登记“24小时在线闪批”、219种电子证照共享复用、双向免费快递送达等,以“五减一优”(减事项、减材料、减环节、减证照、减时限,优流程),推行全方位导办、全过程领办、保姆式代办等一系列服务举措,持续优化政务服务,着力构建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营商环境。

引领农村基层民主议事风气之先

如今的石滩镇下围村今非昔比:村中气氛融洽,有事大家谈,村中“内斗”逐渐平息;村容换新貌,村委前曾经的“一塘臭水”已变成一湾清澈的湖水;村中大批闲置集体资产被盘活,村集体收入翻了几番。

下围村的巨变源于“求变”。在20世纪90年代,下围村是出了名的“问题村”,村中管理混乱,村民内斗,干群对立,错失了一轮又一轮的发展机遇。面对这一局面,2014年,该村“两委”班子敢为人先,通过探索基层民主议事改革,把村务财务的决策权和村集体“三资”的支配权还给村民,让“大家的事情大家办,有争议有矛盾的事情按照大多数人的意志办,事事商量、件件表决”。从“内耗”脱身出来的下围村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力量,短短几年间,下围村从原来的“问题村”转变为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村容村貌整洁、村务管理规范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下围村的蝶变为增城农村基层治理提供了一条可供复制的学习经验。在村委会组织法的立法设计中,村民会议作为最高权力机关,选举产生村委会成员行使日常管理权,选举产生村务监督委员会行使日常监督权。但由于频繁召开村民会议成本高、难度大、效率低,村民会议逐渐成为“形式”,一些村干部怀着私心,常把村务置于自己和自己所属的村中“派系”的“一言堂”之下,这也直接导致了村务管理混乱,村干部与村民之间关系紧张,互不信任的困境。与村民会议相比,更为高效的村民代表会议在实际运行中往往是村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权力机构。因此,健全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就成了推进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的突破口。下围村正是从发挥村民代表会议的作用入手谋求突破,实现了“还权于民”和大发展。

增城从下围村出发,将民主议事制度逐渐普及至全区域,在村级党组织的领导下,以深化村民议事厅建设为抓手,把村民代表会议和农村议事规范为“提”“听”“审”“议”“决”等程序,推行“一事一议”,实现“还权于民”。民主议事制度实施以来,全区村(居)民议事厅讨论议题12567个,通过12429个,已落实12016个,落实率96.68%,有效破解了多年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困局,成为当前社会体制改革和基层治理创新的一次成功探索。

探索农村承包地流转的“增城经验”

增城区农业用地资源丰富,是广州市最大的农业生产基地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重要生产基地。从南到北,仙进奉荔枝产业园、幸福田园蔬菜产业园、乡丰特色水果产业园、增城丝苗米产业园、增城迟菜心产业园等规模化生产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遍地开花,202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8.58亿元(位居全市第一),增速10.3%,创近10年来新高,总产值年均增长率3%;预测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2%。

乡村振兴喜人成就的背后,离不开增城在农村承包地流转方面的成功探索。“十三五”以来,增城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以“集中、连片、规模”为目标,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农村承包地规范有序流转。

一方面,增城充分发挥镇、村主动性,结合各镇村的产业布局规划和实际情况,探索实施统一整合、统一流转、统一招租的流转整合模式,强化农业产业项目用地保障,引导农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另一方面,增城还因地制宜制定实施《增城区推动集体农业用地流转补助奖励办法》,提出“将土地流出农户的奖补标准由原来的每年200元/亩提高至300元/亩,并按前五年每年500元/亩的标准给予土地流入方补助”等一系列具有吸引力的政策,调动企业农户流转积极性。

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增城还以规范管理、加强服务为目标,完善土地流转流程、规范流转交易形式、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初步形成了“镇级交易、区级服务”的农村承包地流转服务体系。

通过采取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做法,增城农村承包地流转工作进展顺利,流转速度不断加快,流转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带动乡村振兴发展实现“五个有效”:一是有效促进了农村承包地规模经营,全区1000亩以上规模种植场从5家发展到19家;二是有效优化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荔枝、迟菜心、丝苗米等一批区域特点明显、产业特色鲜明、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板块相继形成;三是有效推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全区累计培育认定区级以上家庭农场13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93家、培育农业龙头企业96家(其中省级16家);四是有效保障了优质农产品供给,生猪、粮食、蔬菜、水果等重要农产品实现安全稳定供应;五是有效增加了村集体和农民收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稳定增长,真正实现了“让农民成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

2020年8月26日,全省农村土地流转现场推进会在增城召开,“增城经验”得到了与会领导嘉宾以及其他地区代表的充分肯定。

新闻推荐

黄埔有轨电车1号线拟东延 增设4个车站 预留远期延伸至增城的条件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李天研)记者昨天从广州开发区交投集团获悉,黄埔有轨电车1号线东延线正在进行多项前期招标,线路拟...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