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世界级历史文化街区集群 需保也需育

南方日报 2021-01-26 07:04

作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城市,广州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新河浦、恩宁路、北京路等历史文化街区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留存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根脉。近日,广州发布的《中共广州市委关于制定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在强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升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品质方面,应当坚持保老城和建新城相得益彰,防止大拆大建,保存历史文化建筑风貌。本期观点邀请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如何在城市更新建设过程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升历史文化街区品质,让老城区焕发出新活力。

袁瑾

历史文化街区是承载文化遗产的活态区域,也是当代城市更新的主要对象。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不仅关系到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也直接影响城市未来发展和命运。作为岭南文化中心的广州,历史文化街区复兴是老城市实现新活力的关键之一。

截至2020年,全国已有历史文化名城135座,历史文化街区近900个,城市的历史文脉基本显现并融入现代生活。由于各种保护政策和措施的出台,历史文化街区的多重价值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部分濒危遗产也得到抢救性保护,开创了新中国以来城市发展的新篇章。

如果说早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以政府或开发商为主体,这种自上而下的街区活化方式,依靠地产项目和商业运营取得过一定经济效益。但发展到今天,其同质化建设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难以适应当前城市多元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也不能再简单套用既有模式,必须打破陈规、自力更生,探索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方案。

历史文化街区缺乏生活形态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文脉,也是传统社区历经岁月洗礼后幸存下来的记忆场所,具有重要的精神凝聚和文化认同功能。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完整的历史风貌区域至少包含物质形态、生活形态、文化形态、经济形态四个方面,但目前已有的各类《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普遍缺乏生活形态的保护方案。因此,日常性的生活景观、地方风俗、民间记忆等文化资源未能完全纳入保护范畴,街区保护也停留于物质层面的修复翻新,未能深入精神层面的内涵挖掘与价值开发。

历史文化街区不仅需要外部的形态保护,更需要内在的文化保育。文化保育源自著名的《巴拉宪章》,指一切与文化遗产的物质性及精神性保护有关的行为。“保育”包含保护与培育双重含义,其保护对象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目的既要留存历史遗迹,也要守护集体记忆。总之,保护遗产是手段,培养认同是目的。

要解决上述问题,文化保育理论方法的引入必不可少。广州可借鉴日本社区营造及港澳地区优秀保育案例,从社区基层出发,动员当地居民参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利用工作,通过文化遗产普查整理、文化导赏、口述史记录等工作延续街区原生文化。尤其是生活文化的重建能帮助居民逐步确立文化自信与认同感,由此培育出社区内在的文化创生力,实现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公众参与是保育的关键

《巴拉宪章》明确规定“在遗产地保护、诠释和管理中,应当纳入那些与遗产地有特殊关联或对其有特殊意义的公众,或是对遗产地富有社会、精神或其他文化责任的人士的参与。”

公众参与是文化保育的前提和基础,缺少公众参与,文化保育无从谈起。而国内现有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体系中,公众参与是最薄弱的环节。公众参与不足使政府承担全部的街区保护责任,但政府在具体的保护过程中,又难以同时兼顾保护工作所涉及的经济、社会、民生等多个方面,保护效果往往不如预期。

随之而来的是民众的不满,诱发社会矛盾。追根溯源,若能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过程中广泛引入公众参与,既可缓解政府压力提升保护效果,又能健全保护体系,还有望引导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向社会化、精细化管理方向转变。

参考国内外历史文化街区成功活化的经验,公众参与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价值原则。2019年,广州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复兴工程荣膺“亚洲都市景观奖”,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政府尊重并发挥了民间保育的积极性,通过自下而上式的微更新方式让街区重生。这种由政府、企业、居民等多方参与的文化保育得以实现,也再次印证了“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理念的可行性。

建议设立湾区保育公约

国内历史文化街区众多,但世界级的知名街区匮乏。问题不在于文化遗产的数量,而在于遗产保护水平和保护机制的滞后。

文化保育主要盛行于粤港澳三地,一方面得益于三地率先开展保育实践,如澳门历史城区已在2005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街区活化的杰出典范;另一方面得益于珠三角地区市民社会较为成熟,各种民间自发保育活动普遍。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东历史文化保育组织已有34个。广东历史文化保育组织从事街区保育工作已有10余年历史,其具有的民间性、自发性、日常性、在地性、多样性等特点,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宗旨与价值取向相契合。其中,广州是开展街区保育最早、最快的城市。如合理引导这些保育力量和资源,加以科学统筹,对于广东历史文化街区发展而言将会打开崭新局面。

因为广东毗邻港澳,本身具有向海外传播的地域优势,其历史文化街区无论在建筑风貌还是文化形态方面,皆独具特色。例如骑楼街和华侨村等历史建筑群作为中西文化合璧的产物,尤为适合面向国际社会进行文化交流与展示,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文化保育既构成广东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特色,也为街区走向世界积累了先进经验。政府需进一步给予重视和支持,使其发挥更突出的作用。

广东若能抓住大湾区建设机遇,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文化街区保育公约,促进文化深度融合发展,则有望形成世界级的历史文化街区集群。

(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本文为广州城市舆情治理与国际形象传播研究中心课题成果)

新闻推荐

广州加快建设期货市场打造风险管理中心

南方日报讯(记者/陈颖)1月22日,经国务院同意,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准设立广州期货交易所。广州期货交易所将立足服务实体经济、服...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