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藏林芝到广州 聋哑女孩跨越千里听到“新声”
2020年9月,省二医“健康直通车”开进西藏林芝,发现一名极重度耳聋少女,经过一番协调,近日院方接她来到广州,成功为其完成超高难度人工耳蜗手术。1月12日,卓玛的人工耳蜗正式开机,她寂静无声的人生终于迎来了盼望已久的“新声”!
因援藏相识,她们之间有个约定
来自西藏林芝的卓玛,今年已经11岁了,自出生就听不到声音,也不会说话。父母为一直在寻找治疗办法,却苦于家庭困难和当地医疗条件有限,卓玛一直没能得到有效的治疗。
2020年9月,由共青团广东省委、广东省卫健委等单位主办,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承办的“健康直通车”从广东开进了西藏,省二医专家医疗志愿者服务队在林芝地区免费开展各类义诊和扶弱助医活动。卓玛在这次义诊活动中认识了省二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彭宏,随后,彭宏团队在林芝市人民医院为卓玛进行了详细的听力检查,发现卓玛是几近全聋的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助听器等辅听设备已无法帮助卓玛,只能靠人工耳蜗手术来恢复听力。
但卓玛的耳朵属于严重的内耳畸形合并中耳畸形及内听道发育畸形,这在彭宏近30年的从医生涯里极为少见,手术治疗将极具挑战。受当地医疗条件限制,彭宏立下约定,“卓玛还有希望,我有信心帮孩子治好,卓玛一定要来广州找我,我尽全力帮助孩子!”
突破技术难关,一定要让卓玛听见声音
2021年1月初,卓玛跟随家人来到广州,在省二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迎接卓玛的将是能用耳朵听到“新声”的希望。
“卓玛的耳朵手术就像在地震的残垣断壁中找出一条狭小的救生通道,手术会非常困难但我仍有信心让卓玛能够听见。”彭宏解释道,耳蜗鼓阶是一个仅有1毫米直径的狭小隧道,围绕蜗轴螺旋成蜗牛壳样形状。手术通过狭小的面隐窝去找1毫米的鼓阶缝隙是非常困难的。另外一个难点是卓玛耳蜗的圆窗也闭锁了,要想准确找到鼓阶开口需要医生具有极高的手术解剖功底。
彭宏团队为卓玛安排了详尽的手术计划,手术如期进行。彭宏在毫米级的空间中,终于如愿找到了卓玛的鼓阶开口,非常顺利地将人工耳蜗的精细软电极植入到了卓玛的耳蜗鼓阶里,电极植入覆盖了耳蜗全长,卓玛非常有希望恢复全频率的听觉。为了确保耳蜗参数的准确到位和手术成功,团队听力师随即为卓玛进行听觉神经功能检测和脑干听觉反应测试,听力检测仪器上的“跳动”的曲线,就像一条条“五线谱”的旋律传入了卓玛的耳朵,卓玛听觉脑干反应非常好,从低到高各个频率反应都很好,“卓玛得救了!终于能听到了!” 省二医的手术室内传来一阵欢呼声,手术圆满成功。
人生第一次听到声音,终于可以叫声“阿爸”
手术是微创手术,术后卓玛身体恢复非常快,伤口愈合也很好。术后彭宏向卓玛的爸爸解释,“人工耳蜗植入是目前治疗重度极重度耳聋最有效的方法,主要分为植入体和体外机两部分,手术成功将人工耳蜗植入体内,这是听障康复的第一步,体外的人工耳蜗还需要几次调机才能达到更佳的"人机匹配",听到声音并不等于听得懂语言,就如我们听到陌生的外语一样,卓玛仍需要一定周期的调试和语言康复训练才能达到"能听会说"的目标”。卓玛爸爸给彭宏献上了圣洁的哈达,“扎西德勒,非常感谢广东大恩人。”
1月12日,卓玛人工耳蜗开机的日子到来,在开机的一刹那,卓玛惊讶地瞪大了双眼,紧紧攥着医护人员的手,惊奇地听着耳蜗传给她的测试声音,测试情况一切以良好后,听力师终于为她戴上属于她自己的人工耳蜗,坚强的小姑娘一下子红了脸,虽然第一次听到外界的声音非常不适应,她还是对着爸爸甜甜地笑起来,并在爸爸的教学引导下,微弱而又坚定地开口叫出了“阿爸”。
卓玛的父亲是位朴实的牧民,在卓玛戴上人工耳蜗后,他反复打手势问女儿,能听到声音吗?哪边能听到?真的能听到声音吗?在得到女儿的肯定后,这位不熟悉普通话的藏族大汉,硬是拉着翻译热切地表达了对医生和帮助卓玛的广东爱心人士的感谢。据了解,卓玛植入的是目前最为先进的人工耳蜗,费用约20万元左右,由省二医慈善基金赞助。
人工耳蜗正式开机后,卓玛的听觉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听觉会随着康复时间的延长继续提高,听敏度和分辨率也会越来越好,后期只要加强言语康复训练,卓玛仍有很大希望恢复较好的语言交流能力。彭宏表示,“人工耳蜗成功植入,今后卓玛即能康复语言,也能聆听音乐,由衷希望这个漂亮的小姑娘早日"能听会说"、"能歌善舞"。”
新闻推荐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戚耀琪在面对复杂外部环境与疫情的空前挑战下,2021年1月6日,广汽集团发布了202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