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医疗保障局成立两周年 十位市民讲述“我的医保故事”原来你一直都在

广州日报 2021-01-11 03:57

“长期护理保险”呵护着林伯与高姨的生活。医疗救助让陈家强一家不再为医疗费发愁。听取10个不同领域广州人的亲历故事,窥见广州医保事业步步向前的点滴。请扫码进入广州日报APP健康频道“广州市医保局两周年特别策划”专题页面,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专题

截至目前,广州市社会医保参保人达到1318.4万人,常住人口中十有八九都在医保屏障之内。

只是,不到用时不相识。

只当无力前行之时,被这股坚定的力量托起,才会感受到雪中送炭的可贵,才会发现,原来它一直都在。

2021年1月11日,广州市医疗保障局挂牌成立两周年。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年,这位广州人的“医保大管家”是这样的存在:助力疫情防控,确保患者不因费用问题影响就医、确保收治医院不因支付政策影响救治;实施慢性病医保长处方、网上复诊费用纳入报销;助力复工复产,医保缴费减降延。长护险试点升级、穗岁康商业补充健康保险受市民热捧、按病种分值付费结算方式(DIP)的“广州经验”走向全国……

为了让更多广州市民了解、支持、参与广州医保,也让广州医保更广泛深入地了解市民的需求,当好参保人的“大管家”,广州日报健康有约联合市医保局推出特别策划“我的医保故事”征集。

连日来,我们倾听了许多普通广州人家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在诉说,医保不是硬邦邦的条文,不是冷冰冰的数据。每一个条款,都托起一份希望,汇聚一股暖流。

文/周洁莹、翁淑贤、张青梅、何雪华、伍仞、林霞虹、穗医保宣

图/陈忧子、李波、苏俊杰、庄小龙、莫伟浓

“保”的故事

无论走到哪里医保在背后“撑”你

“贫穷”和“疾病”像一对形影不离的难兄难弟,理想的社会医疗保障就是要努力“拆散”它们。对多病的困难户陈家强夫妇来说,一年10万元的医药费就快将他们压垮,直到黄埔大沙街工作人员帮陈家强申请了医保之外的医疗救助,自掏腰包的医疗费仅需500元。“一家人齐齐整整开心过日子,已经很满足了。”

在广州多层次、广覆盖医疗保障体系中,医疗救助是最后的兜底。在此之上,保障待遇逐年提高的职工医疗大病保险给了61岁的下岗职工、尿毒症患者崔叔最有力的支撑,一年十几万元的透析费,九成以上可报销;疫情下的长处方政策已常态化实施,一次最长可开90天的药,为64岁的糖尿病患者王叔带来了极大便利。

在医保窗口人员郑洁莲看来,医保还支撑着众多在陌生城市生病就医、迫切需要帮助的人。“如今国家开通了医保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平台,省去了跑腿的麻烦、垫付的负担,省心。”

越秀区75岁的高姨和86岁的林伯结婚55年,本应安享晚年,不料两个儿子相继离世。继而,林伯出现脑梗、罹患老年痴呆症、高血压、糖尿病,常年卧床。照料老伴的重担全落在高姨身上,她十分吃力。

2019年底,无力苦撑的高姨在街道工作人员处得知了“长期护理保险”,不久,林伯的长护险顺利审核通过,定点服务机构为他们派来一位护士和一位护工。在她们的精心照护下,林伯的身体日渐好转,可以扶着慢慢行走了,高姨的身体也比以前好了。

“有了长护险,好像又带给我一个女儿,欢声笑语也多了!”对于老两口而言,这不仅仅来自经济上的照顾,更是一种心灵上的安慰。

就在本月,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广州在总结三年长护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推出了“升级版”:18周岁以上的居民医保参保人纳入;护理耗材费用纳入;更多生活照料、医护服务纳入……

“医”的故事

用好结算新工具

治疑难重病不再有顾虑

由于工作原因,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遗传与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刘丽比普通人有更多机会接触到患罕见病的孩子,部分孩子尤其让她揪心:明明所患病种已有有效药物,却卡在每年动辄上百万元的药物费用上,孩子迟迟得不到治疗,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鲜活的生命流逝……

去年底,由医保部门主导的商业补充健康保险“穗岁康”出炉,让这部分患儿家庭看到了希望。这种参保门槛低、保额高、保障范围广、保费低,而且不限病史病种、不设用药目录的险种,对于被普通商业保险“拒之门外”的罕见病等重大疾病患者而言,就是个“救命的政策”。这也是刘丽几乎化身“保险”专家、如此“卖力”宣传的原因——呼吁健康人群也踊跃参保,为未知发生的疾病添份保障,让互助共济的理念可持续地发展。

医保基金如何用好?医保病人看病,先是在医院结算,医院再“批量”与医保结算。对于医保管理部门来说,要管好用好这笔“救命钱”,就必须“锱铢必较”。在全民医保的大环境下,用好医保基金是一门事关医院运转大计、收支平衡的艺术。

近年来,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的医保“大总管”——医保办主任李超操心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如何带领临床科室的大咖专家们,熟练掌握、运用好广州医保试点的结算工具——DIP(基于大数据按病种分值付费),尽可能优化流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合理控制医疗费用。

李超介绍:“救治疑难急危重症本是三甲医院应有的职责,也会给医护人员带来极大的职业成就感。但是在旧的医保支付体系里,往往越收治重病大病,科室越容易出现资金缺口,因为不管收治轻病患者还是重症患者,医保基金拨付的次均金额是相对固定的。如果大家都更愿意收治简单病、常见病,推诿重病人,长远就会影响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也不利于引导分级诊疗。”

DIP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这种现状——通过提高重症的病种分值来鼓励大医院收治大病、复杂病种,引导病情相对较轻的患者到基层医疗机构或社区就诊。

李超也确实做到了:有的科室成功扭亏了,医保部门对基金的管理也获得了预期效果,病人看病更省心省钱,这是一件大家都乐于看到的好事。

去年10月,国家医保局在全国71个城市推广DIP的广州经验。

“药”的故事

药品耗材集中采购

让更多人用得起好药

在进口药企赛诺菲的广州工作人员廖亮森看来,经历了国家医保“灵魂砍价”之后,自家的“招牌药”波立维卖出了“白菜价”,但这不是坏事——至少他的邻居高姨能用得起这种药了,一年下来可以省好几千元!

让更多人用得起好药,这是医保部门进行药品耗材集中采购的良苦用心。所以广州在参加“国家队”——国家药品集采试点之外,还组织周边13个城市加入“地方联队”——广州药品集团采购(GPO),节约了81.4亿元的采购成本。

仅仅降药价还不够,供应也必须跟得上。还记得去年年初疫情暴发之际,“穗康”迅速上线,一扫“口罩荒”阴霾的情形吗?广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徐有恒对此记忆犹新,他亲身经历了当时广州医保组织市内药品流通企业,联动集中采购疫情防控药品耗材的行动。正是这种“有药不慌”的底气,让广州一线抗疫的医院有了更加坚定的战斗信心——“把最重的患者送到这里来!”

在广医一院药学部主任魏理讲述的故事里,从2003年抗非典到2020年战新冠肺炎,在钟南山院士带领下,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战士本色”不变。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医保、医院迅速携手,第一时间有效建立起每日“热线联络”制度,《防控药品日报表》上九大类45种战“疫”“弹药”从未短缺……

新闻推荐

2020年最后一天 我又回到了武汉

2020,这一年滋味万千。你想用哪种姿态拥抱崭新的2021?新的一年,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你的心愿是什么?有最想去的地方吗?南都非虚...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