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道德无关的种种可能(外一篇)

宝安日报 2021-01-10 06:39

张鸿

一级作家、副编审,出版策划人。已出版散文集《指尖上的复调》《香巴拉的背影》《没错,我是一个女巫》《每幅面孔都是一部经书》,人物传记《高剑父》,文学评论集《编辑手记》,编著散文评论集《大地上的标记——中国实力散文五十家》等,策划主编“现代性五面孔”70后小说家精品选系列丛书。现任广州市文艺报刊社副社长、副主编。

听了好一阵子有关我身边的一对男女的故事,那细节有鼻子有眼的,说者津津有味,听者心里窃喜。我对这一对男女之事不感兴趣,我关心的是,两情相悦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这与道德无关,与情感和欲望有关。

与道德无关的还有《洛丽塔》。

我看过两个电影版本的《洛丽塔》,相比62年电影怪才库布里克那与原著情节相差甚远的版本,我还是喜欢97年亚得里安林恩的版本,它无疑更加“狂野”,更加忠实于原著。尤其是对男女主人公性关系的描绘,可谓“赤裸裸”。但我还是没有充分的理由来给作者、文本、导演和演员予以任何定义,我想说的是,老男人亨伯特与小女人洛丽塔的爱也是爱,这与道德无关。

1962年斯坦利·库布里克是冒着很大的风险拍摄此片的,这险是社会伦理道德之约束。在这部电影里他以一种含蓄而优美,黑白片的形式试图探讨一个关于性欲的混乱与迷惑的主题,也使这个当年耸人听闻的故事朴实了许多。片中女主角过于成熟,体形过于丰满,也无过分的激情场景,所以有评论认为该片有些“儿童化”。总格调与当时的社会状态相契合,保守沉闷。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这是97版《洛丽塔》开头的一句著名独白,而这正是纳博科夫《洛丽塔》的主旨所在。

97版电影名称香港译为《一树梨花压海棠》,典出苏轼对好友张先的调侃。张先年逾80,娶一18岁美貌少女为妾,苏轼遂作诗曰:“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也就是民间戏称“老牛吃嫩草”吧。仔细想来,这个名称体现了中国人的习惯性思维,和讨好市场的行为,与原片的主旨是相悖离的。我还是喜欢《洛丽塔》这名称,“洛-丽-塔(Lolita):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

97版全片画面构图亦优美而流畅,色调更是意料之外的清新淡雅,但整部片拍的略嫌中规中矩,大概是由于题材过于敏感,放不开手脚。

影片的开头,“1947年,亨伯特来到美国,任教于比利亚斯大学。他准备利用暑假的空闲时间写成一部教科书,于是他来到兰之蒂镇的寡妇夏洛特·黑兹太太家寄居,在那里他遇上了让他一生魂牵梦萦的女孩:洛丽塔。亨伯特从餐厅里出来的时候看到了她,在太阳沐浴的一块草垫上,半裸着,跪着,以膝盖为轴转过身,蜂蜜样的肩膀和绸子一样柔嫩的脊背让人目眩神迷。”

她对着来租房子的亨伯特回眸一笑,露出了矫正牙齿的牙箍。一派灿烂纯真。

就这一眼,亨伯特就决定住下来,很快就成为她的继父。

有一种女孩是纯洁天使和诱惑小魔鬼的化身。而那种骨子里自带的诱惑性感,甚至连那女孩自己都未必知道。

“你必须是一个艺术家,一个狂人,一个无限忧郁的造物,你的欲望是冒着热毒的气泡,你诡谲的坚毅里有一股超肉欲的火焰永远通红,为了立刻辨认出,通过难以形容的特征——轮廓像猫一样的脸颊,柔软的四肢,还有其他一些使温柔的眼泪感到失望和羞愧的标志,我不能罗列下去——在所有孩子中辨认出那个销魂夺魄的小鬼人精;她未被他们发现,自己对自己神奇的力量也一无所知。”

中年男人亨伯特,具有欧洲知识分子式的绅士、内敛的良好修养,长相英俊、极富魅力。他的爱情之心并没有随着年龄同步成长。自从少年时代的初恋,那个青春明媚的少女阿娜贝尔因病死去后,他的爱情就被阻隔在那个时候,直到他遇到洛丽塔,那个一样透着清纯和明媚的少女,爱情的心才开始复苏。而另一面,亨伯特是一个“化了妆”的极端个人主义的艺术家。他禀性敏感,想象力丰富,但近于偏执。

在这种情境下,单从情爱的角度,我们很难确定成年男人亨伯特和青春少女洛丽塔,谁比谁更成熟。她嚣张的表情,年轻、漂亮、诱惑、野性、桀骜不羁……每看一次,内心隐秘的欲望都被拾起一次,这也许不只对男人而言。

他们的第一次交欢,竟是她主动“教导”他的。而他,甚至不是她的第一个。当然,这样的交欢亦是亨

新闻推荐

广州海关去年查获侵权货物500万件

广州海关所属佛山海关驻禅城办事处查获侵权鞋子、衣服。据广州海关统计,2020年该关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龙腾行动20...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