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构建城市管理领域信用体系 拖欠燃气费垃圾费将扣个人信用分
无正当理由欠缴燃气费、生活垃圾处理费将扣个人信用分。图为工作人员在处理垃圾。
南方日报记者鲁力摄
企业未获得相关许可无证照从事燃气,生活垃圾运输、处理,建筑废弃物排放、运输、消纳等经营活动,扣分!个人拖欠燃气费、生活垃圾费超过6个月,也要扣分。近日,《广州市城市管理领域公共信用信息分级使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发布,并将于3月1日正式施行,有效期为3年。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信用广州”建设,广州市城市管理领域信用体系已经逐步构建成形。《办法》结合城市管理工作特点,探索按失信行为性质严重程度对失信信息进行等级划分,为广州市城管领域失信主体的分类管理提供条件,规范城市管理领域公共信用信息的管理和使用。
●南方日报记者冯艳丹
信用记分制是什么?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每一个人的信用都变得特别重要。近年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速进行,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逐步形成。
“十三五”期间,市城管部门已提出运用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城市管理重点行业市场,目前已在建筑废弃物运输行业管理等领域形成了较好的信用建设工作基础。
为推进广州市城市管理领域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城市管理领域公共信用信息的管理和使用,《广州市城市管理领域公共信用信息分级使用管理办法》已于日前发布。
作为一个实际管理人口超2000万的超大城市,广州又一次在城市管理方面进行创新,也是“信用广州”建设的又一成绩。放眼国内,宿迁、青岛、常熟、福州等城市均制定了城市管理领域的信用惩戒方法,一线城市并不常见。
《办法》实行信用计分制,每个信息主体原始信用分为100分,在城市管理领域无失信记录且未被纳入国家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的信息主体即为城市管理领域诚信主体。《办法》建立了加减分机制,如信息主体被区级以上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部门予以行政奖励、一年内参加城市管理领域志愿者活动每累计达10个小时等情况,可获得加分;而产生不同等级的失信行为,则会扣除相应分数。
扣分后的失信主体按信用状况被划分为轻微失信主体、一般失信主体、严重失信主体三个等级。被纳入国家联合惩戒对象的信息主体,同步纳入城市管理领域严重失信主体。
哪些行为会被扣信用分?
城市越大,管理难度越大。在广州,拖欠垃圾费、燃气费的现象一直存在,特别是没有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
做好城市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因而城市管理从本质上讲就是人的管理。城市管理要做到有序化,就必须减少人的失信度。
此次《办法》针对广州城市管理的现状设置相应的加减分项目。备受关注的失信信息按程度划分为严重失信信息、一般失信信息、轻微失信信息三个等级。
其中,未获得相关许可无证照从事燃气,生活垃圾运输、处理,建筑废弃物排放、运输、消纳等经营活动等行为为严重失信信息;将餐厨垃圾、废弃食用油脂等生活垃圾交给未经许可的单位或个人收运以及暴力阻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依法执行行政权力等行为为一般失信信息;而无正当理由欠缴燃气费、生活垃圾处理费或环境卫生服务费,经催告后超过六个月仍未缴纳等行为,则为轻微失信信息。这些行为将使得信息主体被扣除相应的信用分。
失信主体按信用状况划分为轻微失信主体、一般失信主体、严重失信主体三个等级。信用分在70分(含)以下的,为严重失信主体;高于70分且低于80分的,为一般失信主体;80分(含)以上且低于100分的,为轻微失信主体。
失信将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市城管部门建立失信提醒机制,对于被列入失信主体名单的信用主体,可根据其失信程度,采取限制其参与城市管理领域的各类表彰奖励活动、在日常监管中将其列为重点监管对象,适当加大检查频次等措施。
对于被列入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的信用主体,在办理城市管理领域行政许可中,不予采用容缺受理、承诺告知制等信用行政审批形式,在城市管理领域采购和活动中限制列入比选对象。
《办法》还鼓励行业协会按照行业标准、行规、行约等,视情节轻重对失信会员实施警告、行业内通报批评、公开谴责、不予接纳、劝退等约束措施,而对守信会员实施表彰奖励、重点推介等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市城管部门鼓励失信主体实施信用修复。如失信主体同时满足条件,可申请进行信用修复。包括失信信息所涉及的法定责任和约定义务已履行完毕,造成的社会影响基本消除;按要求作出信用承诺;失信信息披露期限已达3个月以上;符合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部门及信用主管部门的其他信用修复要求。
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部门应在门户网站统一向社会公开严重失信主体名单、优良诚信主体名单。同时,市城市管理公共信用信息系统是城市管理领域公共信用信息的统一归集平台,并与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等相关系统实现对接。这意味着,城市管理领域的信用分也将影响个人出行、消费等行为。
新闻推荐
广州科技信贷资金池截至2020年累计放贷破300亿元 信用贷款占比过半 助力中小企业成长
自2016年成立至2020年年底,广州科技信贷资金池累计放贷突破300亿元。南方日报记者刘力勤摄1月7日,广州首届“资金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