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蛮腰亮出广州空气治理成绩单 PM2.5连续四年稳定达标,今年将首次实现空气质量全面达标
随着寒潮来临,北风呼呼刮了一整夜。12月30日上午,广州城区暖阳高照,天空一片蔚蓝,“广州蓝”成寒冬羊城主色调。
南方日报记者张梓望摄
朗朗星空下,“广州空气质量全面达标”在“小蛮腰”塔身上环绕。
12月30日夜,地标建筑广州塔向市民宣告全市空气治理成效,为三年蓝天保卫战写下了完美注脚。2020年,经过全市上下的奋力拼搏,广州PM2.5平均浓度再创新低,连续四年稳定达标。不仅如此,今年,全市将首次实现空气质量六项指标全面达标。
蓝天白云、七彩长虹、迤逦红霞,2020年,广州人的朋友圈里记录着这座城市的绚烂天空。空气质量的改善提升了人们的幸福感。截至12月29日,广州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29天,同比增加37天;AQI达标率为90.4%,同比增加10.0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23微克/立方米,继续在9个国家中心城市中保持最优。
2020年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打赢蓝天保卫战是广州向全体市民作出的郑重承诺。这一年,全市PM2.5超标天数为0,“广州蓝”成为城市生态环境又一张闪亮名片。
南方日报记者郎慧
通讯员穗环宣
监测“领跑”广州塔上建全国最高大气监测点
作为一座千万级人口的超大型城市,广州能够实现空气质量全面达标,有着自身的治气秘诀。目前,全市已建成52个能全面监测PM2.5等六项主要污染指标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实时向市民发布空气质量状况。空气质量监测使广州能够清晰识别PM2.5的主要来源,量化各来源贡献,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广州的空气质量监测工作“领跑”全国。早在1984年,广州便建立起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到2011年底,全部11个国控监测点均建成PM2.5自动监测系统,广州在全国率先将PM2.5纳入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指标,为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广州市生态环境部门持续开展PM2.5来源解析工作,成为全国首批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试点城市。从专项研究到逐步与业务实践相结合,广州每年动态更新PM2.5解析结果和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为污染控制决策更具可操作性提供技术支撑。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全面达标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广州在持续推进大气环境监测能力现代化建设方面的不懈努力。不仅在近地面布点监测方面不断突破,同时,广州也积极探索建立不同高度的垂直监测。2014年,依托高耸入云的广州塔,生态环境部门在广州塔地面、塔身118米、168米、488米处分别设置4个自动监测站,建成了广州市空气质量垂直梯度监测网。
一张“蓝”图治气“九字诀”助力大气综合治理
一场寒潮来袭,又火了一把“广州蓝”,冬日里,广州依旧让人感到湛蓝通透。今年,广州将首次实现二氧化氮、臭氧等六项空气质量指标全面达标。
以监测数据为依据,以科学研究为支撑,广州曾提出“减煤、控车、降尘、少油烟”的治气“九字诀”,并以“一张蓝图干到底”的精神推进落实。
在“减煤”方面,广州实施了煤炭消费减量三年行动计划,先后关停发电厂、旺隆电厂、粤华电厂共9台燃煤发电机组,关停或改造26台燃煤锅炉,全市燃煤锅炉已由“十二五”初期的约1400台下降至30台,且污染排放全部达到燃气标准。2019年,广州提前一年完成省下达的三年减煤199万吨任务,今年1至11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同比再减煤约164万吨。
从严“控车”是广州的另一秘诀,全市不断提升新车准入标准。2019年5月起,广州实施在用机动车排放新国标,自7月起轻型汽车全部执行国六排放标准。在累计投放1.4万余辆新能源公交车的基础上,广州加强在用车监管,组织用车大户签订环保用车承诺书,目前,全市591辆城市配送车辆全部采用纯电动货车。
2021年是开启美丽中国建设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广州计划启动大气环境预警防控网络建设,进一步强化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科技支撑,全力推进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力争向市民交出更亮丽的成绩单。
新闻推荐
寒潮昨日抵达广州,一年一度的“萝岗香雪”同日盛放迎客。据广州萝岗香雪公园工作人员介绍,今年梅花花期较往年略晚,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