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救治三区区长朴轶峰: 精神病人需要善意和理解
因为歧视与偏见,精神病人被戴上重重“枷锁”,而理解与尊重,能慢慢铺平精神病患者重返社会的道路。现年58岁的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救治三区区长朴轶峰从业已有33年,多次遭遇因患者病发而受伤情况的他初心未改,随着工作年龄的增长和积累,朴轶峰慢慢意识到救治精神疾病不能单单看个体还得看群体,面对患者,除了救治更需理解。
半天时间将救治病区改造成隔离病区
“请把隔离病区设在我们救治三区。我们病区病人收治数量最少,用于隔离观察的房间数量也相对充足,离接诊室也最近,院内交叉感染的风险相对较低……”今年1月21日上午,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紧急召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会议,院内需要腾出一个病区作为隔离病区专门收治疫情期间新接收的病人。当时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南片区有5个救治病区,其中2个女病区,3个男病区,朴轶峰任救治三区区长。
我们病区的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知识掌握是否充分?患者进入病区后的路线如何设计?病人收治流程如何完善细化?还有哪些部位是防控盲区?这头设置隔离病区的建议提出,那头朴轶峰已经飞快地梳理出隔离病区设在救治三区的可能性。他非常清楚,如果将救治病区设置在救治三区,意味着这是疫情期间唯一接收新的患者的窗口,是真正的“零”距离抗疫。情况未明,风险未知,朴轶峰不想顾虑太多,把任务扛上以后与其他医生护士对救治三区动工改造。
因为救治病区每个房间一般有2个床位,隔离病区必须是单人单间。朴轶峰带领救治三区的医生护士加班加点将原在救治三区的病人分流到其他病区,对病区进行清洁消毒……不到半天的时间,救治三区迅速“变身”,完成改造任务,当天晚上即收治了2名隔离患者。对新收治的患者,从建立关系到专业问诊,科学评估患者的病情,以采取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朴轶峰常常能花上半天的时间。今年4月,一封从3700公里外的黑龙江省寄来的感谢信送到了救治三区——“在举目无亲的广州,是民政局精神病院救治三区的朴主任、护士长、全体医护人员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他们的关爱让我感受到广州医院一流的医德医风,特此感谢。”一名曾患有急性而短暂的精神障碍并顺利康复出院的患者叶先生,在回忆其在救治三区被临时救治的情景时,是满满的道谢与感恩。“这位叶先生因为坐长途火车时间太久,表现怀疑有人通过手机或者身份证来监控他的行为随即将手机和身份证都扔进垃圾桶,下了火车后他又四处逃跑躲藏而引起了民警的注意。”经过一系列治疗,叶先生症状得到缓解,自制力恢复,朴轶峰对其病情进行评估认为其符合出院条件并询问个人意愿后,叶先生离开了精神病院。离开时,得知叶先生身无分文,朴轶峰又与救治科协商沟通为叶先生购买了返程的车票。
朋友圈分享案例日志方便他人“取经”
今年58岁的朴轶峰从不抗拒接受新事物并一直走在“潮头”,为与各年龄段的患者相处,朴轶峰主动向年轻人学习小视频、网络段子,谈笑对话,朴轶峰都应对自如。
向年轻人学习之余,朴轶峰也不吝分享从业经验。在朋友圈撰写案例日志是朴轶峰在疫情期间养成的小习惯。朴轶峰说,“救治病区的医生几乎都是我的微信好友,初衷是宣传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后来我将分享内容的范围扩大,把临床救治上的包括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等的典型案例进行扩充。”院内的年轻医生认为,朴轶峰的朋友圈是个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资源库,遇到棘手的病例不知道怎么处理,总是会第一时间翻查他的朋友圈。
朴轶峰表示,精神病人是可以被理解的,他们也需要尊重和善意。从未去过精神病院,不仅仅是正常人,就算是精神病人也会产生恐惧,有次救治三区收治的一位女病人就以绝食、不睡觉表现出抗拒,“我们对其病情进行评估,包括护士长在内均和她耐心进行解释,为什么需要观察隔离,她的病情如何,是怎样得来的,发病后有哪些表现,需要采取的治疗措施有哪些,我们会将情况一五一十地给患者讲个明白。”患者从医生和护士态度感受到了诚恳和和善,就会接受建议,逐渐配合治疗,正常饮食。
朴医生表示,与初入行相比,他对精神病人这个群体有了不同的看法。“原来我们读书的时候我们只看病不会看到人,随着工作年龄的增长,慢慢意识到不能单单看个体还得看群体,像心理障碍和人格障碍往往和家庭养育关系较大,个体的精神障碍其实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精神病人是可以被理解的,加强精神疾病的科普,对整个社会理解精神病人更有帮助。”
新闻推荐
《红讲台》上线“粤省事”“粤政易” 让声音艺术为历史增加温度
卢吉雄(左)魏冬青(右)在启动仪式现场演绎瞿秋白与《国际歌》的故事。主办方供图12月28日,《红讲台》“粤省事”“粤政易”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