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灾利器 小产业亦有大能量
工作人员操纵着智能动力救生圈。南方日报记者徐昊摄
安全应急与环保产业集群
台风、暴雨、洪涝……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灾害性天气频发多发。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也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产业的发展。
近日,广东在发展应急产业上再出大招,在公布的重点培育发展的20大战略性产业集群中,安全应急与环保产业被一同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到2025年,全省安全应急与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超3800亿元。
现场
智能设备驰援“龙舟水”抢险
“嗞、嗞……”受浸的涵洞外,拓浪公司技术员戈斌熟练地操纵着遥控器,一艘梭形的红色救生圈在水面灵活地躲开障碍物,迅速靠近被困市民。被困者抓住救生圈上的两个把手,被成功带离险境。
“这款智能动力救生圈能以4米/秒的速度快速靠近落水者,还可搭载热成像仪进行夜间救援。”拓浪公司董事长谢佳亮介绍,为了实现便捷的救人,公司用了长时间进行探索与研发。
“开始以为在救生圈上加上动力、传感装置就可以了。但实际开发时,一款产品进行了80多次改造试验。”谢佳亮说,“水面救援的环境十分复杂,水里的障碍物、水质、流速都会对产品的适应性有影响,试验过程中电池、动力系统、材料都更换优化了无数次。”后来,拓浪公司针对湖泊、河流以及海洋等不同水域环境,自主研发了多款智能动力救生圈。
作为新兴产业的一员,拓浪公司也并非从应急产业起家。“10年前,我们公司就为公安部门提供大数据、人工智能服务,2017年才开始转型水域救援、打捞等业务。”谢佳亮说。
2014年国务院首次提出加快发展应急产业,广东发展该产业的时间也不长。有关部门调研发现,广东应急行业企业规模较小,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而且不少企业算是“半路出家”。截至2019年,广东安全应急产业产值仅约600亿元。
产业
覆盖“防抗救”支撑防灾减灾
应急产业不仅覆盖灾害事故末端处理的救援装备,还覆盖“防抗救”的庞大产业链。在防的方面,大量前端的监测预警设备,为灾情研判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台风和强对流天气,都可能威胁塔吊的安全,所以我们在监管系统中特意增加了这个应用模块。”在广东省应急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工作人员打开自然灾害应急指挥系统,一个个代表着塔吊的示意点分散在全省各地,鼠标放在点上,还能显示出塔吊的地址、责任人、防风等级等信息。
目前,省应急管理厅已统一整合接入20个部门52个方面的应急管理信息资源,重大危险源企业实现风险分级预警,通过信息化建设初步解决了融合指挥难题,实现对重点灾种的实时监测、风险预警。
在11月11日开幕的高交会应急安全科技展,约300家企业参展。心肺复苏AI机器人、能缓冲吸能的交通安全岛、只需5秒就搭好的充气帐篷……现场亮相的千余件高科技展品让人目不暇接。
“应急产业其实跟生活息息相关,外延也在不断延伸。”省应急产业协会会长翁冠雄告诉记者,除了抽排设备、救人装置这些在特定灾害情景才用得着的专用产品,应急产业还常与其他产业交叉互融,在一定情况下可相互转化。“如挖掘机、推土机,日常是生产工具,碰到山体滑坡灾害,就是救援装备,又如矿泉水、面包、毛巾等,在遭遇自然灾害时,就是救灾物资。”
应急产业正助力广东防灾减灾能力增强。省应急管理厅数据显示,今年汛期,广东成功应对了23轮强降雨和4个台风,因灾死亡人数同比下降73.44%。
趋势
加强产业链配套和标准化建设
根据《广东省培育安全应急与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到2025年,全省安全应急与环保产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安全应急与绿色发展支撑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形成龙头带动、产业集聚、协同创新的安全应急与环保产业体系。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加强产业链配套和标准化建设,是达到上述目标的关键所在。
“应急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一定是趋向于无人化、智能化、小型化,这需要有一个产业集群,使更多企业聚集起来,交流各自想法,形成上下游产业配套,让整个行业往一个比较主流的方向发展。”谢佳亮说出自己的想法。
翁冠雄表示,应急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仍较模糊,标准化建设较滞后,“因为标准不完善,在应急领域很多装备产品出来后找不到检验检测的机构”。
“一些设备全国也仅有两三家工厂能帮加工,但市场需求量不大,我们只是他们的小客户。这一方面弱化了我们的议价能力,另一方面对方可能也没有很强的意愿配合我们优化设计。”广州三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郑建伟说,公司的产品是符合美国最严格的FM消防标准,但国内的相关标准一直没更新,想认证只能寄去国外,而且就算国外认证了,国内也不一定承认。
今年10月,工信部发出《安全(应急)产业分类指导目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行业征集意见。在此前的7月份,省应急产业协会发布了广东省安全应急产品和服务的建议目录。“虽然这只是行业指导的文件,但希望尽快明确广东在安全应急领域的产业门类,这样才能更好地凝聚合力,也有助于政府制定针对性的产业扶持政策。”翁冠雄说。
■业界声音
新发展格局下,应急产业应有新作为
短短6年时间,应急产业从无到有,从鲜为人知到政府明确重点培育发展。然而,较依赖政府订单、寄望于政策风口仍是目前国内应急产业的一大特征。
广东省应急产业协会会长翁冠雄认为,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当下,应急产业应抢抓机遇,进一步做大做强。
他留意到,近日,国家相关部委、广东省应急管理厅都发布了家庭应急物资储备的建议清单。这对进一步激发应急产品的社会需求、引导市场带来促进作用。
“在国外,防灾减灾早已走向"小政府、大社会",公众日常生活中有较强的应急安全意识,自觉储备应急物资是社会共识。”翁冠雄说。
他表示,提升应急安全的社会自觉、扩充服务渠道对推动产业发展至关重要。例如,除了政府、单位直接采购设备外,还可以创新形式,加大向生产企业、专业救援队伍购买服务,使产业资源配置更加灵活,激发市场活力。同时,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生活的需要:企业须坚持创新驱动,设计研发适应国内不同灾种、地域、气候、地形特点的产品,才能真正增加应急产品有效供给,带动产业茁壮成长。
■数读
●到2025年,全省安全应急与环保产业总产值超3800亿元,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内和国际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打造5家左右百亿级龙头骨干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
●知识产权实力明显增强,集群发明专利密集度和质量位居全国前列,有效发明专利突破2万件
南方日报记者黄鸿基谢庆裕
新闻推荐
“嫦娥”带回的水稻种子发芽啦 这批种子将会自交两次后再考虑杂交 约两年左右会推出第一批产品
嫦娥五号搭载的种子已经发芽的水稻种子12月17日,历经22天21时29分的飞行后,一批共重40克的“航聚香丝苗”水稻种子随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