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诈受骗事主低龄化值得警觉

信息时报 2020-12-28 01:00

珠 江瞭望

近期,广州警方接报的冒充客服、刷单兼职、代办贷款和购物交易等4类突出电诈警情数较大,占全市诈骗警情的65%。其中,受骗事主低龄化趋势明显,18-33岁年龄段受骗人数最多,60岁以上年龄段人数最少。

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提到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人们总是将注意力放在老年人身上,因为这个群体对新信息、新事物的接触较少,防范意识因此也较弱。其实真相并非如此,一位反电诈的权威人士说,“大家都担心老年人被电信诈骗,其实年轻人才是高危人群。”统计数据也支持了这一说法——某互联网机构对2020年上半年全国电信诈骗受害事主年龄作了统计,最小为16岁,其中21-40岁年龄段的电信诈骗受害人数量占比达81%。

仔细想来,年轻人成为电信诈骗受害人的高危人群并不奇怪。其一,年轻人是互联网的中流砥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称,截至2020年6月,20-29岁、30-39岁网民占比分别为19.9%、20.4%,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群体。其二,电信诈骗分子多半也是年轻人。据广州中院去年5月透露,电信诈骗犯罪主体年轻化,90后接近一半。其三,年轻骗子更懂年轻人,了解他们的心理及诉求。比如,年轻人刚刚踏入社会,有资金借贷需求,所以网络贷款成为主要的案件类型。某地公安部门统计显示,20-29岁的受害人排名风险第一名,刷单类、网贷类、网购类占报案数前三。

据媒体报道,前不久上海一8岁女孩被诈骗了4万元,警方表示这可能是有史以来年纪最小的电信诈骗受害人。这虽是个案,却显示出某种趋势——随着网民低龄化,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拥有自己的银行账号(或绑定了父母的银行卡),受到电信诈骗的风险也越来越高,值得高度关注。

与中老年人防范电信诈骗相比,帮助年轻人或未成年人防骗,更要有所侧重。体现在:一是警方打击要到位,二是家校教育要补位。面对年轻人尤其是未成年人的电信诈骗,恶意以及危害更大,常态化治理之外,更应提高反应速度、加大打击力度,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让打未成年人主意的不法分子逍遥法外。像上海8岁女孩受骗案,警方很快将两名犯罪嫌疑人抓获,大快人心。

学校和家长都需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反电诈教育,比如讲述相关案例、灌输防诈理念,引导青少年认识到:来历不明的电话和手机短信不能信,不要因贪小利而受诱惑,不给不法分子设置圈套的机会。家长本身也要有防范意识,保护好自己银行卡、微信、支付宝等,即使孩子必须使用,也要在父母的严格监督下,不能脱管。

◎连海平 媒体人

新闻推荐

长记春风拂面时:追忆吴定宇教授

□彭玉平初冬的广州,虽有一点似有若无的轻寒散漫在空中,但真是未见凄清的。阳光已不再灼热,只余温和静谧,更见一种亲切的雅致...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