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已建成碧道513公里 147条黑臭水体消除黑臭 雨污分流推动黑臭水体长制久清

信息时报 2020-12-28 00:45

信息时报讯(记者 欧嘉福 通讯员 赵雪峰) 清水入河,污水入厂,水清岸绿的河湖风光为花城添加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十三五”以来,广州市坚持把水环境治理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强力推动,持续推进黑臭水体治理、污水厂建设、碧道建设、合流渠箱改造、排水单元达标、珠江堤防改造、海绵城市建设等工作,实现了城市水生态功能的系统性修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提升。

目前,全市147条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黑臭,13个国省考断面全面达标;2020年新建污水管网7781公里,新(扩)建污水处理厂6座,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约769万吨/日;累计建成人水和谐的美丽碧道513公里。

雨污分流实现水闸常开终结“陈年旧账”

广州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车陂涌流域面积8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0多万,是广州市列入国家监管平台的147条黑臭水体之一。污染源摸查结果显示,车陂涌日均排污量18.3万吨(约9万吨排入河涌),其中大部分是城中村和小区居民排入的污水,存在污水管网覆盖率低,病害严重,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

针对车陂涌存在的问题,水务部门采取减污、截污、分流的措施进行整治。整治流域598个问题排水口,清理“散乱污”企业2348家,拆除涉水违法建设338宗,面积20余万平方米。先后完成了一期31.5公里、二期22.5公里主干管网建设,上游6条支涌及植物园涌实现了清污分流。流域内9个城中村敷设污水管网622公里,实现污水全收集。

通过一系列整治,车陂涌实现了“污水入厂,清水入河”的目标。2018年,车陂涌经生态环境部、住建部复核已消除黑臭,实现“初见成效”目标,并连续6个月水质监测达标,达到“长制久清”标准,被生态环境部列入首批“黑臭水体整治光荣榜”。

车陂涌的治理是广州治水的缩影。广州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雨水和污水合流进入河涌是河涌水体长期黑臭的重要原因。为从源头治理黑臭水体,广州推进排水单元达标改造、合流渠箱改造,实现污水、雨水分流。至2020年11月30日,全市排水单元雨污分流面积492平方公里,完成比例为65%。北降涌通过合流渠箱改造,实现了水闸常开,终结了数十年的“陈年旧账”。

补齐短板构筑覆盖城乡的治污设施系统

随着排水单元达标改造,合流渠箱改造等工程的推进,广州雨污分流成效逐步显现,污水处理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广州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2020年全市新(扩)建污水处理厂18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99万吨/日,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约769万吨/日,跃居全国第二,污水处理能力超过全市日均自来水供应量,补齐了我市污水处理能力短板。1座在建污水处理厂(花都大陵净水厂)年底完成主体工程和设备安装,具备通水条件,预计年底再增加5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

石井净水厂是目前广州占地面积最大的地下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主要工艺流程均布置在厂区地下区域,地下区域最深处达7.5米,面积超过15公顷,相当于2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分为预处理区、生化区、泥区等六个模块。

该厂相关负责人介绍,石井净水厂服务面积45.11平方公里,服务人口约111.12万人。项目建设总规模为30万吨/天,分两期建设。目前二期工程已经基本完工,地面大型园林景观公园建设完成,地下区域已与一期联通。

人水和谐高质量推进广州千里碧道建设

据介绍,阅江路碧道示范段西起华南大桥、东至琶洲北涌,全长2.6公里,未来会向西延伸串联琶洲西区、广州塔城市新中轴,向东连接琶洲东区,是广州市五处碧道示范段之一。从江边到绿地,6米的漫步道、3米的跑步道和3米的骑行道全线无障碍覆盖。阅江路碧道强调适老适幼,通过微改造公共空间,以满足容纳全人群滨水活动需求。将东西两片原本不能进入、低效的林下绿地改造为林荫儿童活动空间,为幼儿、学龄前、学龄等多个年龄段儿童提供启智、游乐服务。

广州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省关于推进万里碧道建设的重要部署,广州今年累计建成人水和谐的美丽碧道513公里,规划到2025年,全市建成碧道1506公里;到2035年,建成碧道2000公里。

新闻推荐

第十一届希望工程“南粤会亲”举行 预计有3000名学生受资助

信息时报讯(记者陈子垤通讯员岳青)昨日,“会亲暖南粤播种新希望”第十一届希望工程“南粤会亲”暨广东共青团2021年“青春情...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