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机构精准“套”孩子要有明确说法

信息时报 2020-12-27 00:49

珠 江瞭望

据报道,最近有多名广州市民称,他们接到某教育机构“老师”的电话,这些“老师”除了推介相关课程外,还对孩子的个人信息“了如指掌”,包括孩子的姓名、就读学校及年级,令家长担心孩子的信息安全和人身安全。更令人诧异的是,当事市民明确表示没有接触过该教育机构。

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掌握了学生的姓名、就读学校及年级,还有学生家长的电话号码,从而精准推介本机构的相关课程——显然,学生和家长的个人信息被泄露了。该教育机构先是声称信息由“有关部门”提供,后来又否认,改称是通过在各校区门口发单、摆台、赠送学生礼品获取的相关个人信息。这些解释站不住脚,因为当事市民明确表示没有接触过该教育机构,又何来提供自己和孩子的信息呢?

不排除,有关信息通过黑市暗中买卖的可能。但无论如何,对于未成年人信息的泄露不能就此罢休。就此,有律师指出:消费者个人信息受到侵害,可以向有关部门投诉。先不论要不要投诉、向谁投诉、怎样投诉,在这起由教培机构精准推介课程引出的公民个人信息泄露事件中,学生和家长的个人信息是如何“精准”落到校外培训机构手中的,不能是个谜。因为这不仅关乎当事学生和家长的个人权益问题,也是非常严肃的法律问题。

刑法修正案(九)规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即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从重处罚;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单位犯前三款罪的,对单位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款规定处罚。

何为情节严重呢?根据两高《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五千条以上或违法所得五千元以上的一半,视为情节严重。教育机构精准“套”孩子事件中,公民个人信息是非法获取,还是违法买卖,数量或者数额有多大,应该被查个清楚。

公民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频发生,原因固然复杂,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总有人在利益熏心之下将此视为“小事”,或者认为数量或者数额不大,碰触不到法律红线。正因如此,需要提高法律预警的敏感性,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从而实现普法和法律的刚性震慑。

◎燕农 大学教师

新闻推荐

广州外校二期工程本月动工 办学规模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一倍

昨日,广州外国语学校举行复办十周年校庆。信息时报记者陈文杰摄信息时报讯(见习记者刘安琪记者成小珍通讯员白雪)昨日,广...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