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有花城的美誉是不够的 广州还要做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专项规划正式印发,到2035年每4万常住人口拥有一座图书馆
■每逢假期,不少广州市民到图书馆读书“充电”。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摄(资料照片)
为推动广州建设成为世界文化名城,近期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正式印发《广州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0-2035年)》(下称《规划》)。《规划》是广州首部公共文化设施专项规划,设定近期目标到2022年实现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达1600平方米;到2035年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达100%。
值得关注的是,《规划》提出加强用地供给,优先保障公共文化设施用地需求。强化在各类规划中结合中心城区、历史文化建筑、公园绿地、乡村集散广场等设置公共文化设施,提高文化设施利用效率,促进文化设施特色提升、保障文化设施用地需求。
■新快报记者黄闻禹
文化设施
到2035年每4万常住人口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
《规划》提出,建设图书馆之城。具体来说,到2022年,基本建成广州科技图书馆,优化各区公共图书馆、各镇(街)图书馆,达到约每5.5万常住人口拥有一处公共图书馆。加快推进番禺区图书馆新馆、白云区图书馆白云新城馆、花都区图书馆新馆建设。
到2035年,建成以国际一流的大都市图书馆——广州图书馆为中心馆,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广州市科技图书馆等特色鲜明、行业一流,粤港澳大湾区领先的专业图书馆。到2035年达到全市约每4万常住人口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
同时,强调图书馆的均等化、平等化服务保障。实施全城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项目,实施“广州数字图书馆”门户服务项目,实现图书馆的无差别服务。保障未成年人、老年人、残障人士、来穗人员、低收入人群、农村地区公众等群体平等使用图书馆的权利。
《规划》提出,建成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种类多样化、服务多元化、分布合理的博物馆体系。持续增加高等级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保持国家三级以上博物馆数量与博物馆总量占比持续领先全国。《规划》提出到2022年博物馆(含美术馆、展览馆、纪念馆)总数达到120家以上,2035年达到300家。
空间布局
构建“一江一廊、两轴两核、多心多节点”结构
在文化空间结构塑造方面,《规划》提出以“一江两岸”为廊带,以新老城市中心为核轴,以各区城区为区域分中心,构成“一江一廊、两轴两核、多心多节点”的文化空间结构,合理布局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并按照“一区一定位”的思路,对各区文化设施布点设置作出了指引。共规划区级以上文化设施项目109个,其中省市区重点建设项目39个(包括近期重点建设项目25个,远期规划建设重点目标项目14个)。
“一江一廊”是指珠江文化景观带和中心城区前后航道滨水文化长廊;“两轴两核”指传统文化轴与现代文化轴,北京路传统文化核和珠江新城现代文化核;“多心多节点”指广州市各区域文化功能集中、文化特色鲜明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及各特色功能片区的文化服务节点。
《规划》按照“一区一定位”的思路,对各区文化设施布点设置作出了指引——越秀区建设广州市(越秀区)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海珠区建设传统与现代兼容并蓄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集聚区;荔湾区建设广州市岭南文化中心区(荔湾片区);天河区建设都市文化活力区;白云区建设现代文化创意集聚区;黄埔区建设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区;花都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花都片区);番禺区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南沙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旅游合作示范区;从化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从化片区);增城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增城片区)。
新闻推荐
点亮仪式现场新型显示产业是信息时代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对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竞争新优势、实现制造业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