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慧晶:“困境儿童”需要亲情陪伴 纪录片市场仍未形成气候
名导现场
一年半,700小时,108分钟 “困境儿童”叫板命运逆风成长 现在很多纪录片没有投资
《棒!少年》记录了十余名少年通过棒球叫板命运的故事,2020年斩获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纪录片、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评审团特别推荐优秀纪录片,豆瓣评分高达8.7分。近日,影片导演许慧晶来到广州讲述了影片背后的故事。
三年前,许慧晶三十有余,刚有了孩子,正面临从业十年的创作瓶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爱心棒球基地,了解情况后的第二天便开始了拍摄。在这里,孩子们每天上午在附近的子弟学校上学,下午在基地训练。他也跟着一起,一眨眼就是一年半。此后,又花了一年半,沉淀下来理解他们的生活,浓缩在一部108分钟的影片中。
基地棒球少年背后的生存困境
基地中,孩子们穿着棒球服,奔跑、投球、接球,充满朝气,乍一看宛如一群在学习棒球文化的精英子弟。但在他们身后,却藏着一个悲伤的童年。许慧晶说,相对于留守儿童,他们更像是“困境儿童”。
影片主角梁正双,又叫小双,是棒球队的主力投手,出生前父亲突发脑溢血去世,母亲生下他后不知所终。他被伯父养大,还有一个哥哥,因为家庭无法负担,只能送给他人抚养。起初,许慧晶按照群像的方式拍摄,但由于群体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规则和秩序,即便跟拍了不少人,心里依旧觉得没底。直到第二次拍摄,队里来了马虎,刚到一两天就把基地搞得鸡飞狗跳。倒立、翻跟头、唱歌跳舞……有些“匪气”的马虎身体素质非常好,翻了两个跟头便征服了到宁夏招队员的爱心棒球基地教练、清华大学棒球队创办者之一郭忠健。
这个“入侵者”的出现,也让许慧晶感到惊喜。“就像一根树干把所有人都串联起来。”虽然性格迥异,但马虎的遭遇和小双相似。出生后不久,他的母亲和父亲吵了一架,就此去了新疆,父亲在城中卖羊肉串极少回家,从小被奶奶养大。
期望通过棒球改变少年的命运
马虎和小双所在的爱心棒球基地由孙岭峰在2015年创立。2008年,他曾作为国家队一员参加奥运会,取得第八名的成绩,成为中国棒球一次历史性的突破。他期望通过棒球改变贫困少年的命运,也期望以此让棒球这项运动为大多数人所知。
基地的主教练是孙岭峰的师傅张锦新,从事棒球培训已有四十多年。虽然有了团队,但基地的运行仍面临诸多阻碍。第一个问题是队员的年龄参差不齐。青少年一般打的是U12组,年龄段需要控制在10岁到12岁之间,凑齐一个队都很勉强。其次,便是场地问题。影片中,孩子们的训练场仅仅是铺上了塑料草皮的长条形球场,并不是标准的棒球场地,打的比赛也仅仅是半场。
在去美国参加少年棒球比赛之前,基地还面临着拆迁等问题,不得不四处寻找下一个合适的场地,孩子们也出现了些许情绪波动。
将六七百个小时浓缩到108分钟
从美国归来后,许慧晶便开始了影片的后期工作。剪辑团队以周浩、孙曾田、顾桃为顾问,徐小明、廖庆松、周强三位华语电影著名“剪刀手”为指导。虽然拍摄时,主角已慢慢浮现,但要将六七百个小时浓缩到108分钟仍是一种考验。这项工作进行了一年半,从粗剪的4个多小时到2个小时的精剪,重复调整了四十余遍,最终选择了双主线呈现。“双视角可以使观众更容易共情。”在许慧晶看来,马虎和小双像社会的两种性格,一个需要被驯化,融入团队,放下自我;一个需要解决自身的问题,战胜原生家庭中的自己,建立自我。
棒球比赛失利的半年后,许慧晶突然得知小双从基地偷跑回了老家,不愿回去,还跟二伯大吵了一架。为什么要出走?他问了教练,得到的答案是:小双的二伯得了胃癌,他想回去照顾他。他又问小双,小双说这是一个秘密,不能讲。带着这个疑问,许慧晶重新开始影片的剪辑:孩子们来学棒球对一个家庭是最优解,但对于他们自身而言,到底需要什么?
最终,他从自己的孩子身上找到了答案: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亲情的陪伴。
中国纪录片市场仍未形成气候
2005年,许慧晶涉足纪录片领域,十几年来一直关注乡村题材。
《棒!少年》是一个转折。自此,他期望改变主观呈现的形式,在纪录片中展示更多元化的真实,从而引发大家的共情和开放的思考。在此背景下,他也开始记录一些解决问题的人。“体育是一个比较好的切口。”在遇到爱心棒球基地的第二天,许慧晶便带着团队开始了拍摄。“因为跟孩子们有一些共性,都来自于农村,他们是体育生,我是美术生,很清楚未来的路径是什么样子。”许慧晶也希望有更多人看到孩子们,发自内心地给予一些帮助,让他们真的通过棒球改变生活。而不仅仅是短期的关注,过两天就没有了。
历时三年,《棒!少年》宛如在夹缝里出生,在爱奇艺和CNEX的帮助下成功上映,并获得多项大奖。但许慧晶认为,现如今的中国纪录片市场仍未形成气候,资金、合作方等方面的问题依旧存在。“现在很多纪录片没有投资,都是众筹,一年没有几部片能进入发行。”许慧晶表示,通过十年积累,纪录片形成了初步的观众基础,还需要一些好的作品。现在美食类、新闻专题类纪录片市场火热,但真正的纪录电影很少,一年只有几部,上映得更少,形成不了气候。“如果哪天能有十几部上映,才能形成纪录片电影的士气。”
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 实习生 陈卓睿
新闻推荐
“聪明”货物才下轮船便上货架 广州海关通过搭建全国领先的“便捷通关立体监管系统”助力经贸往来
海关关员操作5G查验辅助机器人。排头兵再出发107广州以“四个出新出彩”引领各项工作全面出新出彩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