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征程中提升社会认同
学思践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除了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提升外,还有一个社会认同的问题。社会认同是软实力方面的指标,这个指标不可缺少。“十四五”规划《建议》在第九部分“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涉及这个问题,提出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核心价值观是社会认同的最大公约数,是凝聚社会共识的中轴线。
社会认同与治理效能紧密相关
社会认同通过社会地位、成员资格、阶层意识、个人交往等向度来描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个人的行为思想与社会规范或社会期待趋于一致、个人对周围社会具有信任和归属感、承认有关权威和权力的合法性,对上述自我特性具备一致性认可,那么,这个社会就具备了基本的社会认同。作为一个总体性的指标,社会认同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是社会有效运转的润滑剂。社会认同与治理效能紧密相关,社会认同与治理效能呈现正相关关系,社会认同度高,社会治理就具备了坚实的心理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是硬实力的提升,整个社会的心理要更加健康,社会认同度显著提高,社会运转的阻力明显减少,制度执行的成本降低,人们的美好生活才会有社会心理基础的保障。
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促进社会认同
我国改革开放使社会发生巨变,传统的社会认同模式发生了变化,单位人向社会人迅速转变,生活方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思想方式的多样化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开始滋生出诸如偏见、歧视、社会排斥、群体冲突等社会问题,进而演变成人们对身份认同、国家发展认同等方面的认同困境。促进社会认同,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实现社会安全有序运转,是使社会由管理走向治理的关键环节。促进社会认同,提升人民对国家发展的认同,不仅是个认识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凝聚改革共识,提升社会认同,需要发挥思想宣传工作的作用。群众接受并掌握理论是有规律的,包括心理接受规律、大众传播规律、信息传递控制规律、主流舆论形成规律,掌握这些规律,方能取得实效。
通过先进性和层次性相统一来提升社会认同
促进社会认同必须立足于社会实际,从全体社会成员的现实道德水准出发,把先进性要求和层次性要求结合起来,照顾到部分社会成员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在全体人民中广泛进行爱国主义和艰苦创业的精神教育,提倡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大力提倡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同时,也要肯定和提倡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社会全面进步的思想道德观念。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文化发展水平上,既有主流文化,也有边缘文化;既有严肃文化,也有娱乐文化。人们的素质不同,消费观念不同,文化品位各异,对文化市场的需求也不同。只向市场提供一种水准的文化,虽然便于管理,但却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多元文化的消费需求。文化市场上的百花齐放是势所必然,既如此,对待各种层次的文化就需要不同的指导原则:先进文化要建设,健康文化要发展,娱乐文化要保留,落后文化要改造,边缘文化要提升,腐朽文化要消灭。文化上的繁荣为社会认同提供心理基础条件。当然,在多样化的文化供给中,要善于统率社会的观念形态,销蚀对立情绪,强化为共同理想而奋斗的坚定信念,从而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心理基础。
通过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促进社会认同
要使社会凝聚起来,调动起社会各阶层群体的积极性,合理地整合社会资源,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提升意识形态的动员能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使社会各个阶层在意识形态中都能找到归属感,激发人们参与社会建设、维护社会健康运转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扩大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认同,提升国家发展的软实力。
(作者系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政法教研部主任、教授)
新闻推荐
黄永光书法广州的冬日不下雪,但会飘雨。冬日的细雨总是悄悄地从那片柔软纯棉的云朵上来,从缠绵入梦的时光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