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苍生在上

阳江日报 2020-12-20 07:22

医院还是紧挨珠江边的医院,同样的大楼,同样的病房,一夜之间,再踏入这里,让人不敢相信死亡怎么就突然挨近了,紧贴着身了,它躲藏在每个角落,在你偶尔的疏忽或是丝毫没有察觉的时候,它就把你击倒了。呼研所和广医一院倒下的医护人员有26位,他们并没有离开过自己熟悉的大楼。

倒下了又怎么样?病人住在病房里,难道不去上班?没有倒下的依然天天走进大楼,只是内心感受到死亡冷飕飕的阴风正在吹向自己。但大楼里的人无人退缩。

倒下后治愈的医生护士又继续走进了大楼,他们决不向疫病低头。重新披挂上阵,有人笑称自己获得了抗体,已经“百毒不侵”。当世界卫生组织的人询问钟南山,你们有没有医生离开,钟南山自豪地告诉对方:“一个也没有!”

这是一个英雄集体!英雄主义精神需要一个英勇的带头人——钟南山。他带头进入重症隔离监护室,亲自检查每一个病人,亲自制定救治方案。危险时刻他冲在最前面,凝聚起大家冲锋陷阵的勇气。

打这样的硬仗他不带头,话说得再动听都是作秀。

不幸的是广东省中医院的护士长叶欣以身殉职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科的主任医师邓练贤牺牲了,大年初一,抢救号称“毒王”的病人,他在对病人施行气管插管时被病人咳嗽喷出的痰感染了。广州市胸科医院重症监护室主任陈洪光也倒下了……抢救“非典”病人,由于医护人员与病人没有彻底隔绝接触,往往抢救一个病人倒下两三个医护人员。这些被感染的医护人员都集中到呼研所来了。钟南山看着这些与自己多年在一起工作的同事和同行病倒,心揪得很痛。他感到了身上千斤重担般的压力。医生倒下,给社会造成的恐慌更大,必须让他们尽快站起来!

钟南山已经意识到了,除了危险面前勇气的激发,他也有如山的责任——保护大家的安全!每天他都要仔细检查医护人员的隔离措施是否到位,询问同事们的身体状况。他交代医生查看病人口腔时,对着病人打开风扇。ICU的护士说:“没有谁比钟院士更细心周到了。看见我们口罩戴得不规范,他马上走过来纠正。”

对被感染住院治疗的医生,他每天要致以问候,即使出差在外,也要打电话询问他们的病情。他实在放心不下。ICU一位叫郑则广的医生被感染后,情绪也不稳定,钟南山在外开会时知道这个情况后,就给他发信息,鼓励他。

救治“非典”病人时,钟南山一投入,往往会忘记了危险。有一次,抢救一个呼吸衰竭的病人,当时呼吸机正在调试中,情况紧急,他就自己将病人从车床推到抢救床上,用简易人工气囊给病人做人工呼吸。这是很危险的动作,许多医生就是因为做人工呼吸时被病人从气管喷射而出的血和痰液感染了。这些液体一旦喷射出来,就会溅得人满身满脸都是。钟南山那时一心想的只是病人的安危。

一个67岁的人还在做体力活,病人家属后来得知这一情况,内心被他深深感动了。

另有一家五口人,四人感染了“非典”。住进呼研所后,大儿子情绪非常激动,不时从隔离病区冲出来,要见他的太太。生离死别,他想着太太,悲痛不已。钟南山见别人做不通他的工作,就自己亲自去做,一定要平定病人的情绪。这是救人性命所必需的。正由于钟南山懂得病人,能够体会、理解病人的心情和感受,当他沉着又睿智的目光望着病人,对方从他的眼神里读到了宽慰和信心。

那个特殊时期,广州市的大小医院,只要是收治了“非典”病人,只要有请求,他能安排时间的,随叫随到。常常一个求救电话打来,他连身边人都来不及通知就动身了。

为攻克“非典”难关,钟南山成立了以肖正伦、陈荣昌、黎毅敏为骨干的老中青呼吸疾病专家攻关小组。非典型肺炎发病急,病情变化快,而且规律很难摸索,为了搞清楚“非典”的发病规律,钟南山不放过每一个病人。

不知道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后,他们终于摸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治疗办法,钟南山总结为:

第一,在急性发作期,特别是有高烧、有肌肉疼痛的时候,采取中西结合,特别是中医的一些清热解毒方法,减轻症状。

第二,当病人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及时地使用类固醇,或者皮质激素,预防肺发展为纤维化,以及更严重的呼吸衰竭。

第三,在发现病人有比较明显缺氧的时候,应该采取人工通气的办法,但首先不采用插管,或者是气管切开来通气,应采用无创的鼻罩,或者面罩来通气,这个方法也证实了很有效,很多病人都过关了。

第四,因为这种病人发病以后,抵抗力非常低,很容易产生二重感染,所以要及早地预防这些感染,这是一个减少死亡率的重要因素。

这些具体的指导意见,作为广东省卫生厅《广东省医院收治非典型肺炎病人工作指引》下发各地市与省直、部属医疗单位。

这些逐渐形成了医生们都耳熟能详的“三早三合理”治疗办法,即“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和“合理使用皮质激素、合理使用呼吸机、合理治疗并发症”。

这些治疗方法的及时推出,成为广东抗击“非典”战役的一个转折点。从此,广州“非典”疫情的气焰渐渐被压制住了。

2003年4月3日,世界卫生组织一行七人来到了广州,他们第一时间就要求与钟南山见面。在广东迎宾馆,钟南山代表广东省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做了40分钟的汇报。他的发言让这些专家连连称赞,认为治疗非典型肺炎的经验在广东找到了。这时,全世界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暴发了“非典”,但在治疗方面成效最好的是广东。

病人潮水似的向医院涌来。钟南山很清醒,当前比抢救一个个病人更重要的事情是控制源头,隔断传染!要做到这点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找到病原体,找到它的传播途径,否则,局面无法控制!

这个道理很浅显,就像水漫过来了,你与其用瓢拼命去舀水,不如找到水龙头把它关了。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学术带头人,又是呼吸疾病专家,疫情面前他不担当谁来担当?钟南山觉得自己责无旁贷,他有这个责任找到水龙头,把它关掉。

寻找源头谈何容易!钟南山一方面心急如焚,另一方面,他那股探求科学的蛮劲上来了,这一条扑朔迷离的探索之路又让他莫名兴奋。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没有遇到难题,他的科学探索也无从谈起。因此,尽快找出病因,摸索出治疗非典型肺炎的有效方法就成了钟南山心中最大的心愿。

钟南山书房的灯光经常通宵不熄。同事劝他注意身体,他也不以为意,找不到施救办法,他无法安心。当年留学英国,为了一个实验他都不惜以身犯险,何况现在是千百人的生命。救治病人与追求真理和科学是钟南山一生最重要的事情,几乎就是他人生的全部,而今,这两者并成了一件事情,以钟南山的心性,他是愿意用自己的性命来换的。

钟南山泡在一线救治现场,对病人密切观察。终于,他率领助手们摸索出了一套更细致的施救方法:当肺部阴影不断增多,血氧监测有所下降时,及时应用无创通气,增加氧气供应,并防止肺泡塌陷;出现非常明显的高烧和肺部炎症加重时,施加大剂量的皮质激素,减轻肺泡的非特异性炎症;尽管没有有效的抗生素,但观察病人出现继发性感染时,要使用针对性的抗生素。这些方法都是他从病例中及时总结出来的经验,临床实践,多数危重病人趋向好转和稳定,早期的已康复出院。而且有效防止了大量使用皮质激素导致骨头坏死的后遗症。这些方法马上在广东推广。

但病原体的寻找迟迟没有突破。钟南山寻找资料、联络专家,在迷宫中向前摸索着。他身边有人提醒他,省里成立了病原学检测技术指导小组,病原体的事你就别找了。要是有人说你越权,那就费力不讨好了。

钟南山不予理睬。找到病原体当然是医学上的突破,是科研的重要成果,但更重要的是救治病人。他是医生,这是职责所在。

2月18日,北京权威专家通过中央电视台、新华社正式对外发布权威结论:“引起广东部分地区非典型肺炎的病原基本可确定为衣原体。” 他们在从广东送去的两例死亡病例肺组织标本切片里,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非常典型和清楚的衣原体颗粒图像。其他如支原体、立克氏体等微生物都没有发现。

2月19日,中央电视台播出对权威者的访谈,他说对付衣原体治疗变得很简单,用对衣原体有效的抗生素就可以了。

权威部门的结论让广东的专家震惊了!按他们的结论,推荐特效药四环素、红霉素类抗生素就可以治疗了,程序大大简化。但如果结论是错误的,那将使许许多多的人付出生命的代价!

2月18日下午4时,广东省卫生厅立刻组织召开专家会议,对国家最高权威专业部门的检验报告进行分析讨论。钟南山不认为是衣原体,衣原体只是最终导致病人致死的原因之一,而主要病因可能是一种新型病毒,他们仅仅对两个肺组织的标本进行电镜观察就下结论,科学依据不足。

从临床表现和治疗经过分析,广东的专家同意钟南山的意见,不支持衣原体感染的结论,认为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大。对衣原体颗粒的发现只能说明这2例病人有衣原体感染或合并感染,并不能说明其他病人都是衣原体感染。要推翻权威部门的检验报告,广东卫生厅十分紧张,组织专家连夜对医院送来的血清进行肺炎衣原体抗体检测,一共做了90例,其中17例呈阳性,占18.9%,检测证明:不能认定衣原体感染的结论是正确的。

(连载11)

熊育群作品

新闻推荐

首届广州国际网红产业交易会举办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刘幸)首届广州国际网红产业交易会2020年12月18-19日在广州越秀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记者与会获悉,...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