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有冲突 家长该不该插手? 专家称,家长应判断是“冲突”还是“欺凌”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上海两名三年级男生因在学校做操时“踢屁股”,倒水时“绊摔跤”产生摩擦,两学生家长竟在家长微信群内发生口角,并“放狠话约架”。根据微信群截图显示,争吵中,两名孩子的妈妈也加入“战局”。两名家长在校门口大打出手,一人被车锁敲破头,鲜血直流当即被送进医院。那么,家长该如何正确处理小学生之间发生的冲突呢?
专题 信息时报记者 卫静雯
本期解答专家:林海健,全国团体心理辅导组导师和营地指导员、广州市校外教育协会秘书长、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实践基地主任、海珠区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辅导组专家
现实生活中,当孩子发生冲突时,有部分家长会认为,冲突会让自己孩子吃亏,因此会向对方家长讨说法、甚至向上述案例的家长这样发生过激的行为。作为家长,该如何看待“吃亏与不吃亏”的概念?该如何教育孩子去判断“正常冲突”还是受欺凌呢?
冲突性质家长应该做出判断
专家林海健认为,有句话叫“小孩打架不记仇”,孩子刚刚打过闹过,眼泪一干,又在一起亲密无间地玩耍了,所以对孩子们来说,没有“吃亏与不吃亏”的概念,所谓“吃亏与不吃亏”都是家长的想法。在人际交往中,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分辨“正常冲突”与“被欺凌”,以保证孩子的安全。
林海健建议,家长可以通过以下的现象进行判断冲突的性质:冲突是否存在长期性、持续性的?比如多次肢体之间,言语或者非言语之间的伤害,会让人感到不愉快、不适,以及伤害到他人。
其次,冲突是否存在力量悬殊?比如欺凌者身材比较高大,被欺凌者会比较身材矮小;又或者是欺凌者性格强势,被欺凌者性格弱势没有胆量、怕事。最后,冲突是否存在其它校园欺凌行为。这是指在校园内外学生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和心理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家长角色应是旁观而非仲裁
对于孩子之前的冲突,有一种说法是“不提倡家长插手”。那作为家长,是否要坐视不管呢?
林海健表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孩子间的小打小闹,家长应是旁观者而并非仲裁者,学会理智看待孩子的冲突,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直接介入,伤害了他人,也伤害了自己的孩子,是不可取的。家长可以通过以下做法进行处理:首先,明确什么时候应该介入。孩子间的打闹行为发生在正常交往中且后果不严重的,家长不应过多干涉,并交由孩子自行解决,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协调性和社会交往能力;如果孩子之间的矛盾升级到暴力,如打、咬等,明显有人会受到伤害,家长就应该立刻介入并向学校反映,及时给予制止,商讨解决的办法。
同时,也不要偏袒任何一方。有些家长会在冲突中偏袒自己的孩子,有些则为对方小朋友说话,还有一些家长要追究到底是谁先动的手。事实上,袒护任何一方都是不公平的,也没有必要追究谁先动的手,这对化解矛盾没有帮助。家长更应该是和解使者,而不是法官或者陪审团。
最后,被欺凌了也不能逃避。两个孩子发生冲突,首先不能当着被欺负者的面去批评欺负者,先把欺负者支开,然后单独与被欺负者研究怎么避免与欺负者再起冲突。比如问问他:“你是怎么被欺负的?你心情怎么样?需要我们家长怎么样做又不影响你们日后的交往?”然后研究下次再受欺负时,应该如何做。比如应该大胆地通过告知老师获得保护;如果有很大威胁时,保护生命是第一位的,拔腿跑也很好,必要时切记告知老师和家长,寻求帮助。
小学生喜欢打闹 家长应该如何应对?
小学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活泼好动,特别是男生,互相之间打闹一下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当发生这种现象时,家长该怎么应对呢?
1. 双方父母要保持克制和冷静,理性判断孩子间的矛盾。三年级孩子由于心智上的不成熟,自制力弱,贪玩好动,追逐打闹,做事不计后果等,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显著特征,包括各种恶作剧,如拉拉同伴的小辫子、拍拍他们的肩膀,故意抢走同学的玩具,用脚绊倒同学等,有时确实会造成一些伤害事件。双方家长应理性对待和处理类似摩擦事件,而不是让问题升级,影响了孩子间日后的正常交往。
2. 不要直接介入,试着交给孩子处理。孩子之间发生小打小闹,往往伴随着贪玩的性质,孩子表述往往也是一种情绪的表格,未必是事实真相的全部,因此,只要不是伤筋动骨,家长不必过于较真,也许下一秒孩子们又和睦如初,拥抱在一起玩。因此,双方家长不要过早介入,可以尝试让孩子自己解决他们自己处理问题的过程,也是锻炼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
3.引导孩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事情较严重,对方家长应与老师和共同商量解决之策;如果责任在自己孩子,应鼓励孩子主动向对方道歉,并依据事件的严重性给予训诫,防渐杜微;如果责任在对方,应明确告诉孩子这是一种错误行为,并鼓励自己的孩子心胸要开阔一些,不必过于计较,以免影响团结;如果是原则性问题,则要教育孩子学会用适当的方法争取自己的权益,但禁止肢体和言语冲突。
4. 加强孩子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平常家长应提醒孩子,玩闹适度,避免造成对方的身心伤害。
该如何对孩子进行行为规范教育?
为了预防孩子再与他人发生同类冲突,事情过后,家长该如何对孩子进行行为规范教育才是有效的呢?对此,林海健给出了以下几个建议:
1. 在日常言行中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所谓“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对待孩子,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孩子在言行方面的闪光点和良好的行为,通过表扬、鼓励等方式提升孩子自尊感和荣誉感,从而形成孩子良好品行。
2. 培养孩子的规矩意识。低年段的孩子正处于心智培育的重要阶段,贪玩好动、自控能力差等是普遍现象,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冷静处理问题,还可以适时就新闻、所见所闻等,多与孩子进行有深度的交流、沟通和分享,提高孩子的辨析能力和是非能力,从而树立孩子的规矩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是非判断能力。
3. 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对于孩子的良好行为,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奖励和强化;同时对于孩子存在的不良行为,也要及时指出、告诫,并让孩子主动承担后果,让孩子懂得为自己言行负责。
新闻推荐
高手过招 一站到底 海珠启动“学习强国”一站到底知识擂台挑战赛
参赛选手现场激烈交锋。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廖靖文)12月2日下午,海珠区“学习强国”一站到底知识擂台挑战赛启动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