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多名党员带头参与,提升垃圾分类深度、精度、温度 天河 红色“引擎”引领绿色发展

南方日报 2020-12-10 06:50

天河区林和街润和社区的一处生活垃圾误时投放亭,居民正在分类投放垃圾。梁钜聪摄

量身定制的垃圾分类小程序扫一扫可知“哪类垃圾投哪里”;多国语言的告知函走进国际社区家家户户;构建分、投、收、储、运全流程体系,设置大件垃圾处置中心……在天河,处处可见垃圾分类智慧化、人性化的场景。

作为广州经济第一区的天河,围绕“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的“作战方略”,用“红色”引领“绿色”发展,在实践中取得了亮眼成绩。与2019年相比,其他垃圾量下降15%,厨余垃圾量上升22%,可回收物量上升20%。目前全区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超39%。

垃圾分类看似举手之劳的小事,却是一场城市精细化管理大考。从市政部门到基层社区,“一升两降”成绩单的背后,是天河区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垃圾分类系统建设和能力建设,夯实垃圾分类深度、精度和温度三个维度,以两网融合、监督考核、执法检查、共管共治四个抓手,形成的垃圾分类“天河经验”。在3万多名党员的带头参与之下,用“红色”引领“绿色”发展,天河垃圾分类“新时尚”正向“好习惯”迈进。

●本版撰文:郭苏莹

全方位覆盖的“深度”

从“新时尚”到“好习惯”

破袋投放厨余垃圾时不小心掉了一块骨头在垃圾桶外,怎么办?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巾包住骨头捡起来,先将骨头丢进厨余垃圾桶,再将纸巾丢进其他垃圾桶,最后去旁边的洗手池洗手……今年7月,这一垃圾分类“教科书式操作”的照片在网上流传。

这一幕,正是在天河区猎德街真实发生的场景。7月28日,天河区人大代表暗访猎德社区垃圾分类点,偶遇一位社区居民扔垃圾的过程恰好被工作人员拍下,该女士标准规范、熟练自然的垃圾分类操作赢得众多点赞。

从新时尚到好习惯,这正是垃圾分类在天河不断深入推进的生动缩影。一年前,广州市垃圾分类工作全面启动。作为广州经济第一区的天河,成绩单背后是居民日常分类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党建引领下,垃圾分类向纵深发展。

以党建引领,用“红色”引领“绿色”发展,在楼道撤桶后,猎德街将回社区报到的党员和社区党员变成了“垃圾分类三员”:宣传员、指导员、守桶员,引导居民垃圾分类习惯养成。党员接力报名站桶,使分类亭成为磨砺党员的“初心亭”。全街党员遍布到街道6大网格65个小网格中,已开展守桶引导5000余人次,有效提高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

垃圾分类宣传入脑入心。“纸巾、树叶,这些垃圾该怎么分?最近,大家的垃圾分类需要注意这些问题……”在改造复建小区的猎德花园里,每到下午三四点钟,37栋复建房各楼层的“大喇叭”播音系统,会响起双语的垃圾分类广播。根据垃圾分类情况而更新的双语垃圾分类“空中课堂”,不仅让本地村民、租客对垃圾分类深入学习,也给外籍居民提了醒。

垃圾分类的“触角”延伸到城中村等区域。在车陂村,随处可见的垃圾分类定时投放点分布图,详细标出了分布在车陂涌以西的23个定时投放点;做成龙舟形状的宣传标识牌上,只需手机扫一扫二维码,投放地图、时间段等信息全掌握。

垃圾分类全覆盖的深度,需要政策体系全覆盖的力度。天河出台《天河区党政机关生活垃圾分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等政策规范,将垃圾分类纳入党政机关绩效考核。21个街道220个社区党组织全面构建形成“区域化党建+垃圾分类”工作机制;发动党员参与入户宣传、守桶引导,3万多名党员参与垃圾分类入户宣传和守桶引导。

围绕垃圾分类系统建设和能力建设,夯实分类知识深度,线下开展“洗楼式”入户宣传,线上推送“垃圾分类智会人”“垃圾分类羊城通”“码上分类”等网课内容,让居民深度掌握垃圾分类知识。在天河,垃圾分类从观念认同走向行动自觉,从“高度认同”上升到“高度践行”。

数据显示,在全方位覆盖方面,天河区基本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全域化。机团单位示范引领,826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团体组织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基层社区全面覆盖,21个街道220个社区全面实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制度。垃圾分类被纳入行业监管,“管行业必须管垃圾分类”初步实现。

全链条提升的“精度”

城中村餐饮店每天“交作业”

水泥砌墙,绿色大门,打开门可见床垫、沙发、桌椅等大件垃圾有序摆放,集中一定数量后统一清运……今年起,一个迷你“小房子”出现在林和街林和苑小区生活垃圾误时投放亭边。这是林和苑小区针对居民流动率高、废弃物品多而新建的大件垃圾临时存放点。

在林和苑小区,居住了来自21个国家的外籍人员,租户也占比居多。“以前,搬走的居民将家里不用的废弃物品,悄悄地放在楼道或者楼下,不仅影响环境美观,也容易磕碰到老人和孩子。”该小区物业负责人石锦明表示,今年,小区里建了大件垃圾临时存放点,集中清运至区大件垃圾收运处理中心,将一些可以再利用的垃圾回收处理,不仅大大减少了居民乱丢的情况,也避免了浪费资源。

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天河区大件垃圾收运处理中心已全面对接区内21个街道开展收运处理服务,形成一条“前端收集——中端运输——后端处理”的产业链条。2020年预计年回收处理大件垃圾4800车以上,实现垃圾减量超过7.7万立方。

“垃圾分类的推进不仅需要耐心,更需要细心,针对居民的需求,服务越精准,效果越明显。”润和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李小平说,从撤桶以来,社区垃圾分类,经历了不断细化、精准服务的过程。

张贴在电梯口的垃圾定时定点投放的温馨提示涉及中英日韩等多国语言,精准指引;外籍人士对分类细则不清楚时,社区掌握外语的专职工作人员上门指导。

通过站桶,李小平和同事发现,不少白领和外籍人士晚归,夜间投放垃圾需求大,便将小区定时投放点的夜间投放时间延长至晚上21时30分。“垃圾投放更加便民合理,居民积极性提高了,分类更加精准。”李小平说。

天河构建分、投、收、储、运全流程体系,因地制宜提升收运精准度也尤为关键。在车陂村,餐饮店定期“交作业”,对村内餐饮店采取单独收运的方式,由专人定时上门收取厨余垃圾,也能及时监督分类情况。

“剩饭剩菜要倒在绿色的桶,废弃纸张、大骨头倒在灰色的桶。”沙美社区垃圾分类“五人小组”在村内餐饮店定期开展上门宣传,约定垃圾收运时间和预计厨余垃圾排放量。每日,辖内餐饮店将向他们定时定量提交厨余垃圾,不足量时或将被追责。

夯实分类精度,天河1004个小区全部采用“撤桶并点、定时定点、桶边督导”模式,组织3000余名志愿者站桶督导;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实施精准分类运输,推行不分类红黄牌警告和拒收拒运制度,全力提升垃圾源头分类质量。

在站桶引导上,全面发动党员、志愿者、环卫工人、物业清洁工站桶引导,形成物管小区物业站桶、非物管小区街道兜底站桶“天河站桶特色”有效把控垃圾分类精度。与此同时,还推行不分类红黄牌警告和拒收拒运制度,有效把控垃圾分类精度。

全社会参与的“温度”

居民“随堂考”社区“必答题”

“踏破铁鞋走门串户,磨破嘴皮面对面沟通。”社区工作人员陈小姐这样形容在撤桶之初的状态。如何凝聚居民共识,形成合力,考验着基层工作者智慧。在天河,夯实垃圾分类温度,在细微处下功夫,从“精细化”里找答案,人性化服务让垃圾分类从观念认同走向行动自觉。

选点、定点协商,是撤桶前必经一步。天河区猎德花园的一处垃圾分类点,被称作“窗户下的投放点”。经历了收集居民意见、公示投放点效果图、召开居民议事会的多论磋商、磨合,最终一致同意将投放点设置在小区架空层,成为天河区离居民房最近的投放点之一。

“窗户下的投放点”对卫生秩序自然要求更高,投放点实行每天两次拖洗、消毒,时刻保持投放点干净整洁、无异味。在分类亭,由受过培训的回社区报到党员带头,联动小区物业、街道环卫工、社区工作者、志愿者、村公司干部、热心居民等进行守桶引导、清洁地面。

选点、扔垃圾、定时投放,这些具体而细微的小事,影响着政策的执行效果,关系到群众的满意程度,更考验着精细化治理的能力。居民的需求如同“随堂考”,对于社区来说,却是“必答题”。

为了提升撤桶后垃圾投放的体验,不少小区进行软硬件的升级,垃圾分类设施的“72变”让撤桶后小区环境更便利,兼具科技范儿与人文关怀。

遇到暴雨天气,扔垃圾不方便怎么办?海滨花园在全市率先将投放亭改装成伸缩式遮雨投放亭,遇暴雨等极端天气自动打开挡雨板。投放亭配置洗手盆、镜子、洗手液、纸巾、消毒液、照明灯等6小件,重点在“桶、袋、雨”三个细节下功夫。

为破解投放点“选址难”,在征得居民意见“最大公约数”同时,景安花园还创造性地用脚步丈量每栋电梯口到投放点的往返距离,平均240步,最近142步,最远364步,有效化解“邻避”问题。

曾经,在站桶时,景安花园社区工作人员发现,破袋不方便,是厨余垃圾精分的“拦路虎“。经过反复测试,景安花园为居民定制了白色透明的厨余专用垃圾桶。

“我们测试发现,4公升能满足一家3至5口人的需要,有盖和提手方便干净无味提拿运送,印房号便于区分和监督,每户2个便于日常换洗。”景安花园业委会主任陈玉恩说,既避免了厨余垃圾破袋的烦恼,也减少使用塑料袋产生二次污染,受到居民的普遍欢迎。

以社区共治为基石,在天河,构成党员带头、物管配合、居民自觉、志愿者参与分类的垃圾共建共治共享格局。街道、居委会、物业部、环卫站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互联互动;街道牵头抓总,居委日常抽查、物业日常巡查,环卫及时收运……编织起楼道自治、楼宇群治、小区合治、社区共治四级垃圾分类推进工作网,议难点、议重点、议堵点,一个个“拦路虎”被搬走,一个个方案被敲定。

“蟑螂没了,楼里没味道了,家里的孩子主动参与垃圾分类,抢着收集可回收垃圾。住在小区,我感觉环境更美、邻里更融洽了。”林和苑小区居民吴健容说。

■天河经验

垃圾分类的“一二三四”法

一个引领:党建引领,红色引领绿色

——21个街道220个社区党组织全面构建形成“区域化党建+垃圾分类”工作机制

——3万多名党员参与垃圾分类入户宣传和守桶引导。

两大建设:规范先行,建体系提能力

——围绕垃圾分类系统建设和能力建设,制定1+4+1系列文件和标准规范

——出台《深化垃圾分类系统建设和能力建设巩固提升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意见》《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投放亭建设指引》等,从分、投、收、储、运、处六个环节明确六大体系,实现“主体有作为、链条有衔接、资源有整合、成效有保障”。

三个维度:做细做实,改善投放环境

——拓展分类知识的深度

——把控分类效果的精度

——提升用心服务的温度。

四个抓手:齐抓共管,构建长效机制

——抓环卫网与再生资源网“两网融合”,基本形成宣传教育协作、回收清运互通、规划布点融合、设施设备共享的“两网融合”长效机制;

——抓监督考核,形成人大代表长期常态暗访监督、城管部门每天日巡夜查的监督机制,推行区、街、社区三级考核,形成以督促改、以考促动的良好局面;

——抓执法检查,推行垃圾分类常态化执法,年检查超万宗,限改超千宗,处罚400余宗;

——抓共管共治,有效开启垃圾分类部门间优势互补、共建共融的主引擎。

■数读

◎成效:与2019年相比,其他垃圾量下降15%,厨余垃圾量上升22%,可回收物量上升20%。目前全区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超39%。

◎全链条提升:全区1004个住宅小区全部完成楼道撤桶实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2287个投放点位建设日趋完善。配备分类收运车辆298辆,开通分类运输线路131条。建成可回收物网点217个,可回收物利用量达1300吨/日,分出厨余垃圾达480吨/日。

◎全方位覆盖:826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团体组织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21个街道220个社区全面实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制度。

◎全社会参与:3万多名党员、2200多名志愿者深入社区参与垃圾分类入户宣传、站桶引导,220个社区建立垃圾分类联席会议制度。居民知晓率、参与率超过99%、95%。去年至今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培训993场次。今年1至11月份执法检查10649宗,立案查处400余宗,罚款约18万元。

■样本

古村新活力:答好基层治理考卷当上垃圾分类“优等生”

“纸巾、树叶,这些垃圾该怎么分?”在猎德花园里,每到下午三四点钟,37栋复建房各楼层都会响起双语的垃圾分类广播。这是村民肖瑞姬从小到大熟悉的村内“大喇叭”,如今,这一传统方式,正成为垃圾分类新时尚的“空中课堂”。不仅让本地村民、租客对垃圾分类深入学习,也给外籍居民进行提醒。

新中轴线上,CBD高楼比邻而立,岭南水乡相映成景。在天河众多社区中,猎德花园是个特别的存在。作为猎德旧村改造复建小区,该小区现有住户约1.7万人,主要居民是猎德村民和租住在此的珠江新城白领,甚至还有不少外国友人。这里平均楼层高达32层,最高楼宇达40层。

如何破解高层撤桶难?如何引导村民和租户养成垃圾分类良好习惯?面对各类难题,猎德不仅答好治理卷,还成为垃圾分类“优等生”。在市、区、街的指导下,形成了“党建引领,基层共治,智慧先行,民生为本”的生活垃圾分类猎德模式。

党建引领?古村里的现代社区建起分类链条

居民参与率达100%,投放准确率90%,小区每天分出厨余垃圾约40桶、可回收物约1.8吨/天。推行垃圾分类一年多,猎德街垃圾分类指导员李燕雯松了一口气:“牙签、纸巾分得清,厨余垃圾准确度高了。”

党建引领,锚定垃圾分类主轴。社区党总支牵头,成立了猎德花园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由社区党总支书记、猎德村公司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全面负责猎德花园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组织协调,社区党总支副书记、猎德村董事会成员任副组长,分别负责花园四个区域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和落实,两级党组织委员及村公司14个经济社召集人分别在各区域里协助开展工作。

党员带头,破解居民分类难。垃圾带下楼后,如何分又成了难点。为此,猎德街从家到投放点设置了一系列分类措施,形成了一条居民垃圾分类的分类链条。

猎德街为小区住户购置了居家垃圾分类桶,在家中即可对垃圾进行分类,拎袋下来即可投放;在从家到分类亭,小区物业将对洒出来的垃圾和污渍进行实时清理;在分类亭,将由受过培训的回社区报到党员带头,联动小区物业、街道环卫工、社区工作者、志愿者、村公司干部、热心居民等进行守桶,指导小区居民进行垃圾分类。

破解习惯养成难,群众路线是关键。猎德花园小区有村民、流动人口和外国人。为了让洗脚上田的“村民”、流动性强的租客和语言沟通不畅的外国人这三个群体把垃圾分类习惯持续下去,除了小区内的宣传元素外,社区居委、村公司及小区物业等各方,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了点对点宣传。针对村民发布垃圾分类村规民约,针对租户将垃圾分类责任落实到房东身上,让房东教租户分类,针对外国人,组织精通外语的人士与其进行沟通。

智慧先行?垃圾分类点成小区一景

“魔镜魔镜告诉我,这个垃圾怎么投?”小区居民王阿姨每次前来投放垃圾时,总会在洗手时看一看镜子里的垃圾分类提醒。

在猎德花园,垃圾分类点成为小区一景。嵌入垃圾分类小视频的网红“魔镜”,常常吸引居民驻足观看;基于92回收APP、400电话、无人值守智能回收设施,居民可以直接将可回收垃圾通过扫码开箱的方式进行投递;洗手盆、镜子、洗手液、纸巾、消毒液、照明灯一应俱全,废弃口罩专用垃圾桶让疫情期间的垃圾分类更科学。

“每天巡查找问题,针对居民需求、垃圾分类情况进行调整,加入人性化、智能化手段,是一年来我们持续改进的方向。垃圾分类科普和精细化服务,常做常新,需要常态化的坚持。”猎德村垃圾分类工作负责人肖瑞姬透露。

考虑到天气和美观度问题,猎德花园所有垃圾分类亭上方全部加装了遮雨篷。针对上班族下班晚、投放垃圾迟的特点,为避免误时投放点生活垃圾过多,无法及时清运造成垃圾散落在地,散发异味对小区环境造成影响,猎德花园在执行省、市垃圾分类工作要求规定的投放时间的基础上,增加晚上九点至十二点的夜间投放时间,方便上班一族。猎德花园每天对分类点进行两次消毒,使分类收集点保持干净整洁。

“现在每天定时定点下楼投放垃圾,因此见面的机会又增加了,大家又习惯了每天下楼投放垃圾顺便和亲朋好友见个面,家长里短聊一会天,互相督促垃圾分类。”居民李小姐说。

新闻推荐

天河区约2.5万名青年志愿者投身防疫一线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秦松)昨日,2020年天河区庆祝“12·5”国际志愿者日活动在花城汇南区下沉广场举行。记者获悉,截至...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