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塑是岭南特有的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但能保存下来的历史真迹凤毛麟角。最近,记者寻找到经历了87年沧桑而幸存下来的民国“灰塑状元”靳耀生的手作。然而,目前其保护条件
灰塑的上半部分被放杂物的阁楼完全遮挡,一块大木板被钉在灰塑精美的木质装饰框上
蚊帐的背后,是一幅灰塑;蚊帐上面是住人的阁楼,右边是上阁楼的楼梯
撩开蚊帐拍到的灰塑画面
这幅叫《待月西厢》的灰塑平日就躲在大衣柜的背后
灰塑《待月西厢》
灰塑《幽居织室》破损的玻璃上油渍斑斑,电线在上面横拉而过,木质装饰框上钉有众多用于挂杂物的钉子
灰塑《幽居织室》的局部
灰塑书法《八阵图》损坏严重;上面的壁画只能看到下半部分,上半部分被放杂物的阁楼遮挡,电线和水管就从画面上横跨而过
文/羊城晚报记者梁力图/羊城晚报记者施用和
已成廉租屋的小洋楼里,真藏有宝贝吗?
灰塑是广东特有的传统建筑装饰艺术,被誉为“岭南泥塑艺术之花”。相传始于明代,盛于清代及民国,曾广泛应用于广府地区的祠堂、庙宇、学宫、大宅等建筑之中。2008年,灰塑以“广府灰塑”之名,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灰塑属泥塑彩绘艺术,灰浆塑形,彩绘上色,材质易朽,而且它作为建筑的室外装饰物,长年受风吹日晒侵蚀,难于长时间保存。因此,目前我们能看到的保存完好的灰塑历史真迹极少。据现有的资料看,有明确年份可考的百年内灰塑原作,只有番禺小谷围穗石村古民居保存的一幅,名为《独占春魁》,塑于1916年。
最近,记者意外得到报料,说广州西关一栋建于民国的小洋楼中,保存着四幅塑制于1931年、至今仍完好的灰塑原作,而且是民国灰塑大师、有“灰塑状元”之称的靳耀生手作。报料还称,目前这些国家级“非遗”珍品处境危殆,随时有被毁掉的危险。为此,我们特意前往一探真假。
在一条热闹的商业街道上,我们终于找到了报料所说的小洋楼。它坐北朝南,楼高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外立面设计简洁大气,两根爱奥尼式柱直接贯通三楼和四楼半外挑阳台,很是特别。楼房虽显残旧,但仍能感受到当年的不凡气度。
不过,眼下的这栋小洋楼,已成为“七十二家房客式”的廉租屋。地面的一层,被出租为批发光鸡的档铺,白乎乎的光鸡堆叠得满地都是,旁边只留出一幽暗的小门洞供楼上租户进出。二楼以上,以楼梯为轴心,左右两侧的厅房被分割成六个独门的单元户出租屋,有的出租住人,有的出租成为仓库。
以粗犷著称的灰塑,登堂入室成为小洋楼里的装饰
我们从二楼开始,逐一敲门查询。在敲开四楼一间朝南的房间时,终于有了收获。租客回答说屋内有四幅“老画”,并介绍说楼下的小门洞的墙上还有一幅,随后热情地让我们进屋查勘。
房间大约30平方米大小,显长方形,左右两面墙壁上镶嵌有四幅灰塑,显二二对称分布状。这是一套四幅的古典仕女图,竖形,每幅高约1.2米、宽约0.5米。
四幅灰塑中,能看到题款的有两幅,一幅写着:“《待月西厢》辛未小阳春,以应粉壁之中。靳耀生。”意思是说,这幅作品塑制于1931年(辛未年)的农历十月,特意放在这幅墙上。另一幅写着:“《幽居织室》靳耀生作”。
从题款和内容看,这些作品描绘的很可能是《西厢记》故事,作者确为靳耀生。靳耀生(1885年-1954年)是番禺九如乡(今沙湾镇)三善村人,民国传统建筑装饰高手,擅长灰塑、壁画、书法。
前面已说,灰塑主要用于广府传统建筑外貌及庭园的装饰,是一种远观艺术,风格粗犷大气、用线粗劲、色差强烈,而眼前的这些灰塑,却如名人字画一般登堂入室,成为西式小洋楼里的重要装饰艺术品,完全颠覆了人们对灰塑的认识。这是一套怎样的灰塑呢,我们来看看——
一般来说,灰塑分为平面塑、半边塑、立体塑三种类型,最适合于“挂墙”的,是平面塑,即浅浮雕,又叫“平面做”。这一套四幅的灰塑,就是这种类型。然而,按“平面做”的传统习惯,是以纯黑色或纯白色作为底色的,但用于室内观赏会稍显单调。于是,靳耀生别出心裁地把壁画引入灰塑中:人物和主要景物是“塑”的,其他背景如青天月夜、远山湖岸等则以壁画颜料画出。由于融汇了灰塑和壁画的优势,作品显得深远立体、真实自然。
为适应近距离观赏的需要,在人物和景物的塑形和细节处理上,靳耀生采用了特别细膩精巧的灰塑表现手法,用线灵动流畅,批灰精妙入微,以求达到质感平滑细密、层次平顺自然的画面效果。例如,仕女的髮髻,采用层层添叠塑法,将髮饰和髮丝仔细雕出,精巧如真;仕女的罗裙衣带,用线飘逸,批灰顺滑,有一种衣袂飘飘之感。在用色上,靳耀生舍弃了传统灰塑大红大绿的配色,用低饱和度的颜料,搭配出柔和清新之色。
靳耀生还把当时流行的透视和素描等西式画法,引入到灰塑中,让画面上的朱栏、山石、树木等显得自然逼真,符合人们新的欣赏趣味。
此外,靳耀生还别出心裁地为灰塑镶嵌上宽边木质画框,让灰塑显得犹如油画般华丽高贵。同时,出于保护需要,还为灰塑镶盖上一层玻璃。
由此看来,这是一套技巧精妙、别具一格的作品,与室内其他装饰十分和谐,相得益彰,显著提升了装饰的档次,充分显示靳耀生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突出的驾驭灰刀技艺,无愧“灰塑状元”的称号。
看完了楼上的灰塑后,我们跟着租客来到一楼黝暗的过道,察看另一幅“老画”。打开手电筒后,墙上果然有一幅宽约五六十厘米的山水壁画,但就像四楼的两幅灰塑一样,搭建在过道上的阁楼,把画面的上半部分遮挡了,只露出下半部分的山石树木、溪流石桥,从落墨着笔的手法看,娴熟老练,画中小石桥的桥墩的用线,亦完全遵循现代透视准则。
壁画下,配有一幅蓝底白字的灰塑书法,内容是杜甫的《八阵图》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由于看不到壁画和灰塑书法题款,不知是谁人作品,但从上乘的绘制与塑制水平来看,很可能也出自靳耀生之手。
历经87年沧桑而幸存下来,是一个奇迹
勘察的结果显示,楼上房间内的那一套灰塑,核心画面保存尚完好,细节清晰,没有严重破损,颜色虽然受到不同程度的烟熏尘浸伤害,有变色褪色的情况,但总体的色泽感觉还在。一代灰塑名家的力作,在经历了87年历史沧桑变幻后幸存下来,完全是一种偶然机缘,这对于极度缺乏历史遗存的广府灰塑艺术来说,弥足珍贵。
民国时期的灰塑,正处于其历史发展的承上启下阶段,而靳耀生是那个时代灰塑最高水平的代表者,他的作品的发现,对灰塑这一岭南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传承历史,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证据,同时亦为现代灰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为难得的艺术判断标准和参照物。对于这些珍罕历史文物,我们理应万般呵护才对。然而,记者这次调查发现,它们当前正处于自生自灭之中,面对毫无文物保护常识的业主和租客,处境极为不妙,使人产生深深的焦虑。
先说楼上四幅灰塑的处境。灰塑所在的房间净空高达4米,有一个朝南阳台以及四扇窗户,极为敞亮通风。然而,业主为了出租效能的最大化,对房子进行了“立体性”改造:纵向,将房子用板墙一分为二,分隔出可独立出租的两个小间、一条公共通道、一间厨厕;横向,分别搭建了供人居住的阁楼以及放杂物的阁楼。于是,房子便成为“房中有房,房中有阁”的格局,拥有三个独立住人的空间,摆放有三张睡床,可以居住三人以上。
实际上,灰塑已成为房间里被遗弃的物什,一幅被大衣柜遮挡在背后,一幅被蚊帐遮挡在后面,还有两幅分别被阁楼拦腰“卡断”成为上下两部分,没入阁楼部分有没有受到破坏,不得而知。
灰塑那些精美的木质装饰框,许多已损毁,尚完好的部分,租户随意在上面打上铁钉,用于钩挂各种杂物,甚至连菜刀和大剪刀也挂在上面;木框上还钉有线卡,用于固定横穿而过的管线(有水管和电线)。一块宽边的长木块,更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竟然横着被死死钉在一幅灰塑的木质装饰框上,场面骇人。
灰塑受到的另一种侵害,是租客在屋内生火煮饭的油烟。贴近厨房的那幅灰塑,颜色已明显发暗,木质画框上残留的几片玻璃,被油烟熏出一层黑乎乎的油渍。为了拍照,记者曾轻轻取下了其中的玻璃,结果,沾在手上的油渍用纸巾怎样都擦不掉,最后只好到厨房取来洗洁精,才把手洗净。油烟侵蚀之猛,可想而知。
一楼过道上的灰塑和壁画的现状更为不妙。灰塑书法《八阵图》损坏情况极为严重,上面布满了划痕和磕碰痕迹,二十个字的一首诗,十个字完全剥落。灰塑上的山水壁画,能看到的部分尚且完好,但没入阁楼之中的部分有没有毁坏,有待勘查。
小洋楼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交代一下,这栋小洋楼建于1928年,是当年广州一家著名钱庄的旧址,现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然而,眼下的情况是,不仅小楼里的灰塑没有起码的保护措施,整栋小洋楼的保护也很不到位。就整栋楼的内部情况看,可用一片狼藉来形容,楼梯的转角处堆满了旧家具等物,出入的门洞通道堆满了货物包装箱,而各租户的屋里,管线沿墙乱拉,杂物到处乱堆,而且租户都在屋里生火煮食,而小楼里却见不到任何消防设施,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有鉴于灰塑目前所处的状态,记者特意隐去钱庄的具体名字和地址,以免珍贵的历史文物遭到新的破坏。我们希望有关部门马上彻查跟进,拿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新闻推荐
开幕式上,粤剧《相遇岭南》精彩亮相。通讯员供图南方日报讯(记者/郑慧梓通讯员/穗文广旅宣)11月17日晚,第八届羊城粤剧节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