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长为鼓励刺激孩子好好学习、做家务 对孩子物质激励,如何适可而止?
本期邀请专家:林海健,全国团体心理辅导组导师和营地指导员、广州市校外教育协会秘书长、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实践基地主任、海珠区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辅导组专家
近日有一位妈妈反映,去年为了让刚升初一的儿子好好学习,制定了一个激励制度:平时各科小考90分以上,奖10元;若前10名,奖50元;进入前5名,奖100元。
开始时,这个激励办法还挺有作用,孩子一回家就看书、温习功课。但慢慢地感觉这办法失效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明显降低,家长增大激励后,效果也不明显。这位妈妈开始质疑自己,但又不知道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激励孩子好好学习。其实,除了以物质来激励孩子学习之外,还有家长会以物质来激励孩子参与做家务等等。但这样的做法真的可行吗?
信息时报记者 卫静雯
林海健认为,就激励手段而言,可以将激励分为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非物质激励又包括精神激励和情感激励。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物质激励是一把双刃剑,适当使用,可以激励孩子;但稍有偏颇,激励就容易变成“交易”。
激励目的
让良好的行为反复出现
上述案例中,为什么刚开始实施物质激励有效果呢?后面又失效呢?林海健表示:从心理学上讲,一个人做事的动机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如果孩子有强烈学习愿望(内在动机),就会形成他的“内在驱动力”,他的积极行为才有可能长期坚持下去。物质激励在心理学上属于一种“外在驱动力”的“正强化”的手段,目的是让良好的行为或者结果反复出现,直到形成习惯。需要提醒的是,正强化可以有效果,但强化的是学习的过程还是最终的分数却有着天壤之别。
案例中的家长只注重结果,以孩子考到好分数为目的,采取直接奖励金钱的方式,把孩子的学习兴趣(内在动机)转化为了外部动机,但受限于物质激励的时效性和激励疲劳,随着父母对考试结果的不断强化导致孩子学习兴趣的大大减弱、甚至消失。
弊大于利
不利于建立内在驱动力
林海健认为,就时效性而言,盲目的、长期的物质激励是弊大于利的,不利于孩子建立内在驱动力。精神激励和情感激励才是内在驱使孩子前行的主要动力,精神激励主要体现在满足孩子的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情感激励主要是满足孩子的内心需要,做家长的要深入了解孩子的情绪和情感,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通过理解、关心、尊重、体贴、信任和支持使他们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培养亲子感情,使孩子内心感动,激发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他建议,家长要以精神激励为主,一个微笑、拥抱、亲吻,以及鼓掌、拍肩、口头表扬等等方式都更易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以物质激励为辅,如在节日、孩子的生日时送孩子礼物;激励不要过多,可制造“惊喜”,会显得格外珍贵和珍惜;重激励孩子在学习、做事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而不是重结果;决不能以激励为诱饵,要求孩子做什么,避免造成“为钱而做”、“为父母而做”的心态。
物质激励是一把“双刃剑”
1.增强孩子的行动力。
家长通过物质激励对孩子内心需求进行诱导,从而刺激孩子主动做事情,让孩子克服一些心理障碍和畏难情绪,从而提高了孩子的行动力。
2.短期内具有时效性。
物质激励一般只适用于短期的行为,不利于形成和培养长效的习惯。如果孩子没有真正产生内在的动力,物质激励对他们的诱惑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越来越淡,失去了激励的作用,并不能真正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
3.不利于提升自觉性。
很多家长会错误地激励孩子做他们本来就该做的事情,特别是做家务或者学习,让孩子形成一种做这些事情是需要用物质来交换是值得嘉奖的观念,导致孩子越来越没有自觉性,需要有诱惑的外在动力才能够去完成任务。
4.不利于获得成就感。
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一件事情,孩子通常都会感觉很有成就感。孩子在诱惑面前,过多依赖物质而非用心体验,只有外在动力而没有内在驱动力,无法获得真正的成长。
5.不利于树立金钱观。
孩子会对物质产生疲劳,只有更高价的物质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这样很容易造成孩子出行拜金主义的现象。
鼓励激励孩子 父母还有哪些方法?
1.兴趣激励法:营造愉悦、轻松的、民主的教育气氛,采用新鲜、不固定的方式找到能引起孩子兴趣的兴奋点和好奇心,帮助孩子逐步明确和稳定其学习动力,引导孩子积极主动探求新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榜样典型激励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有了榜样,学生就会有努力的方向和赶超的目标,从榜样的成功的事业、优秀品质上中得到激励。
3.精神激励法:孩子在受到鼓励的时候会极大的提高自身的自信心和继续下去的内在驱动力,学生更是需要精神激励,哪怕一个肯定的眼神、赞美的话语,都会极大的提高学习的动力。
4.情感激励法:情感是影响人们行为最直接的因素之一,任何人都有渴望各种情感的需求。这就需要家长多关心孩子精神生活、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情绪控制力和心理调节力。
物质激励
是指运用物质的手段使受激励者得到物质上的满足,进一步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父母对孩子进行物质激励有资金、奖品等,通过满足要求,激发其努力学习、认真做事的动机。它的出发点是关心孩子的切身利益,通过对物质利益关系进行调节,从而激发孩子向上的动机和行为。
情感激励也有技巧
林海健认为,物质激励和情感激励都是为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而服务的,除了物质激励要注意对自主学习动力的影响外,精神激励和情感激励也准确把握好尺度和标准:
1.不走心的精神激励。如只是说“真棒、做得真好”等不够具体准确的表扬,不利于孩子提高自我认知力,反而容易养成骄傲、不接受批评的不良习惯。
2.不及时的情感激励。事情的因果关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应孩子的行为及时进行情感激励才会起到强化行为的效果。
3.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激励。许多家长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其它的孩子作比较,忽略了孩子的自身能力、学习压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用自己的理想目标去衡量孩子,抹杀了孩子的过程性努力,导致孩子形成功利和叛逆的性格。
新闻推荐
山区居民不需出村 广州医生线上看病广州海珠区助力贵州省瓮安县建立互联网医院
羊城晚报讯记者李焕坤报道:近日,贵州省瓮安县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完成建设,成为广州市海珠区在贵州省助力建设的首个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