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珠江边万千灯火的一点

广州日报 2020-11-08 03:58

唐代青瓷灯台

花间烟火

广州的这片地方在唐代以前还是水域

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解放中路安置房项目工地进行考古发掘,项目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解放中路以东、惠福西路以南,这一区域在唐代以前地处广州城西南,宋代纳入广州西城内。

考古工作者们在800平方米范围发现晚唐、五代南汉、宋元明清时期丰富的文化遗存,厚达6米多的文化层堆积、近3000件文物,见证了广州城的发展变迁。最近,这次发掘的170余件(套)代表性文物在南汉二陵博物馆的“州城外珠江边——解放中路安置房项目考古成果展”上与观众见面。

展览中,有一件唐代的青瓷灯台,被馆方陈列在一个独立柜中,似乎彰显着它的与众不同。考古发现证实,广州城自秦统一岭南建城以来,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多以及珠江北岸线的南移不断拓展。安置房项目所在地在唐代以前还是水域,随着人类活动和泥沙淤积,五代南汉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商贸和居住地。这件灯台,应当就是当时市井中人的日用之物,是广州古城万家灯火中的一点。

在古代,点个灯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从出土实物和文献记载中都可以知道,真正意义上的“灯”在先秦即已出现。各种形制的先秦青铜灯被发现于南北各地,证明它们在之前已经经历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广州,著名的汉代托灯胡人俑,其实也就是人形灯台,数量很多。

今天大家习惯了随手就能开灯,但在古代,点个灯也不是那么容易。不然,“凿壁偷光”“囊萤映雪”这样的成语,是不会传下来的。点灯需要灯油,而据一些学者们的考证,魏晋南北朝时期国人才有了比较大量地榨取植物油的技术。毕竟,当今世界主要油料作物中的至少一半——花生、葵花、玉米——都还在美洲大陆的林野里自由生长,不为国人所知呢。所以在此之前,人们主要是用动物油脂来点灯,可想而知不能支撑太大的消耗量。魏晋之后菜籽油、芝麻油等产量提升,相应地降低了点灯成本,让灯的使用更加普遍。

还有一种渠道是用蜡,包括蜂蜡和虫白蜡等。记录西汉杂史的《西京杂记》记载南越王赵佗献汉高祖刘邦“石蜜五斛、蜜烛二百枚”之事,结合南越王墓中出土鸟形烛灯等配置的管状烛筒,有人认为可以说明岭南是中国最早制作蜡烛的地区之一。

隋唐时期中国灯的发展就相当发达了,很多文献里记录下了城乡在节庆时灯火通明、火树银花的场景。唐代青瓷灯具的发展,正是与灯油材料和形式的演变相同步的。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新闻推荐

广州地铁署前路站拆迁范围缩小 换乘通道按远期预留,陈树人纪念馆等房屋暂不拆迁

署前路站与东山口站换乘通道按远期实施思路开展深化研究,陈树人纪念馆、越秀区图书馆等房屋暂不拆迁。南方日报记者吴伟洪...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