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四大文化”脉络,赋能发展出新出彩 广州南沙:坚定文化自信 共建人文湾区
2019年11月开港运营的南沙国际邮轮母港。南沙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将非遗妈祖文化和邮轮海洋文化结合,实现非遗文化传承创新,将邮轮产业与本地旅游经济融合,将邮轮“母港”向“母港+访问港”方向转化。10月29日起,2020第三届广州邮轮发展圆桌会、第十二届广州南沙妈祖文化旅游节将相继在南沙开幕。作为国家级新区、自贸片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和广州唯一的城市副中心,广州南沙毫不动摇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南沙深度挖掘本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非遗资源,按照区域、人文、民俗、地理四个纬度,构建了“岭南文化”“水乡文化”“妈祖文化”“海洋文化”四大文化脉络,对地区文化基因进行解码,坚定文化自信。同时通过加强文化软实力,厚植南沙城市品牌高度和价值力,助力人文湾区建设。当前,南沙正积极推动广州加快建设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和岭南文化中心区,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
撰文:柳时强杨焱
高科技赋能公共文化服务
打造粤港澳优质生活圈
自助刷脸办证借还书、馆员佩戴AR眼镜个性化服务、国内首个图书馆资源的馆内导航、机器人自助分拣系统、石墨烯电子材料纸应用……走进蕉门河畔的南沙新图书馆,高科技的文化设施正带着惊喜向南沙市民走来。其打造的“南沙图书馆五大技术应用创新”服务中,有两项创新应用属国内业界首创,实现了AI在图书馆新基建领域的新突破。
近年来,南沙围绕“建设南沙城市副中心”“打造粤港澳优质生活圈”建设目标,开展了一系列文体旅阵地设施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共享,建设人文湾区。
南沙陆续完成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建设。上文提及的新图书馆建筑面积达2.5万平方米,开馆前已推出五大技术创新应用,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图书馆领域深度融合,其中两项成果为全国业内首创。此外,南沙区还启动了首个民生类PPP模式项目——南沙网球运动中心建设,已建设18片网球场。
打造南沙红色文化地标,成为南沙的文化名片。今年起,南沙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对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虎门炮台(蒲洲炮台)启动了整体提升改造。原本的炮巷隧道,主要用于运输物料、炮弹等材料,通过增加LED,变成了一个“时光隧道”。游客穿过这条时光隧道,就可以感受到虎门炮台的前世今生,可以随时像“穿越者”般身临其境了解百年前的虎门海战历史情景。这种展示方式是在不改变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上,以全新的方式对文物进行展示,为广州市首创。该项目的改造,有利于增加广州红色之旅名片,扩展红色文化教育和旅游资源。
下一步,南沙将继续推进全民健身中心、博物馆等大型文化体育场馆规划建设。推进公共文体服务基础设施高标准建设,大力加强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场馆建设及对外服务相结合,提升南沙区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众多
增添经济发展动能
为期一个月的“第三届大湾区生活艺术节——大湾区艺术展”近日在南沙落下帷幕,港澳艺术家作品由大湾区国际艺术品保税中心经南沙文化艺术品保税通道引进参展,大幅缩减了艺术品过关审批的时间。
从2017年开始探索文化保税产业项目,南沙充分借助自贸片区优势,用短短一年多时间,已经在广东自贸区创下两个首次。2019年5月,南沙举办了粤港澳大湾区联合书画展,完成了广东自贸区首单艺术品保税展示业务;12月举办了第二届大湾区生活艺术节,启动了广东自贸区首次以“关税保证保险”作为担保方式将艺术品借出展览。迄今为止,位于南沙的大湾区国际艺术品保税产业中心已经正式启动运营,通过依托广东自贸试验区政策优势,力争建设成为对接港澳、连接上海、北京等国内主要艺术品市场,打造成贯通全球的大湾区艺术品交易总部基地。
南沙保税港区升级为南沙综合保税区,更进一步为南沙文创产业发展增加助力。香港创业青年、大湾区国际艺术品保税产业中心董事长杨眉期待地表示,“我们可以对标上海外高桥综合保税区,在区内建设展览中心,开展艺术品展览。另外,这些政策对南沙的进口文化产品通关更便捷,审批手续更简化。”
当前,南沙进一步挖掘并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充分结合南沙文旅资源、政策优势、区位特点等,谋划和打造了一批文化产业重点项目。
在黄阁南路梅山工业区,南沙将引进凤凰卫视,打造凤凰梅糖文化产业中心,以“城市门户·艺创南湾”为功能定位,建造国际文创产业园、1988艺术区、滨水码头艺术公园等板块,打造为粤港澳大湾区顶级的魅力艺创门户;在万顷沙,恒大童世界乐园选址已定。该项目面向2—15岁的少年儿童,将建设以童话神话为主题的风格特异商业建筑群构成的文创园区。
在2020年中国广州国际投资年会暨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动工活动中,北京服装学院培训中心和广州新尚艺术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制作基地两大文创项目落户南沙,这两个项目的建设将推动南沙区时尚设计的人才成长、文化研究与产业发展,从全视野、全环节将南沙打造成中国时尚聚集大本营,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中国时尚产业发展助力。
妈祖文化与邮轮海洋文化联动
文旅融合推动文化出新出彩
妈祖文化旅游节和广州邮轮发展圆桌会即将相继举行。这既可以做好非遗文化的传承创新,也是南沙邮轮旅游发展过程中,将“母港”向“母港+访问港”方向转化的重要举措。
广州南沙邮轮旅游自2016年以来连续四年接待出入境旅客人数稳居全国第三。广州邮轮发展圆桌会已先后在南沙成功举办两届,圆桌会发起人、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邮轮游艇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邮轮发展专家委员会秘书长郑炜航表示,此次圆桌会的召开,将促进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中华南邮轮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助力中国邮轮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进一步打造广州邮轮品牌。
南沙充分把握文化旅游内涵关系,做到文旅深度融合,打造文旅产业蓬勃发展。从顶层设计到活动策划、项目实施,提升了南沙文化旅游市场竞争力,增强了南沙城市文化对外交流能力。南沙正谋划“十四五”期间的文体旅工作,现相关规划已完成初稿。此外,南沙还重磅出台了邮轮产业、旅游产业相关发展扶持办法,从政策制度层面,保障文旅融合可持续发展。
邮轮旅游成为了南沙重点打造的文旅融合产业平台。7月25日,全国首个邮轮母港音乐节——南沙湾区邮轮音乐节在广州南沙国际邮轮母港举行。这也是疫情下广州复工复产以来,首次举行的线下音乐节活动。通过本次音乐节,南沙向市民推出更加丰富、优惠更多的旅游产品,打造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首个推荐旅游路线,并在音乐节现场进行旅游展示,进一步激活南沙旅游市场。
下一步,南沙将深化文化城市内涵,完善文体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文化旅游产业规模,提升文化旅游融合成效,争取早日建成大湾区乃至全国文化产业创新高地。
2020第三届广州邮轮发展圆桌会亮点
●文旅部、口岸联检单位等有关负责人到会了解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邮轮复产复工及防疫措施情况;
●国内外主要邮轮公司、邮轮港口、邮轮旅游公司负责人和把脉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中国特别是华南邮轮市场发展前景;
●活动汇聚产研学专家提出未来华南邮轮产业发展新思路、新方向;
●介绍南沙邮轮母港深水航道疏浚进展。
南沙“四大文化脉络”主要特征1岭南文化南沙传承了岭南文化中广府文化的主要特征,这里位于珠江出海口,曾是中国对外通商的重要航道。2水乡文化依水而居的南沙人民,在这里出海捕鱼和农耕,并延续着祖辈流传下来的文化传统,如咸水歌、赛龙舟、麒麟舞等。3妈祖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塘坑村天后古庙始建于明朝,它是粤港澳地区最早的天后古庙之一。南沙天后宫于1996年建成。4海洋文化南沙海岸线约240公里,海域面积约220平方公里,约占全区总面积的38%,拥有海岛11个。近年来,南沙大力推动广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发展国际货运、邮轮、游艇、帆船等,推动南沙步入新海洋时代。
新闻推荐
“抑郁症纳入学生体检”背后 青少年患者有增多趋势 提早筛查有助于提早干预 家校合力共筑“防火墙”
毛娜王小勇张治华近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方案提出,今后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