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宜于长久”古人祈寿,今人敬老

广州日报 2020-10-25 04:06

《霜降》周泉 作品诗意花城 工作室出品更多生活信息请扫二维码

前天霜降,今天重阳。去年的重阳节,在寒露前一天,今年的重阳节,在霜降后两天,前后相差半个多月。虽同是农历九月初九,但气候完全不一样。寒露前一天即秋分最后一天,此时的物候是“水始涸”,空气中水分减少,气候开始干燥。霜降后两天,已是“气肃而凝露结为霜”之时,此时我国北方地区最低气温已降至零度以下,南方的广州,也迎来了凉爽的秋风。

但不管气候如何,“重阳”的文化内涵依然不变,由此衍生的种种习俗依然千古流传。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钟葵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钟葵(翻拍)

从四季阴阳来讲,春夏属阳,秋冬属阴,重阳节出现在秋季,为何有“重阳”之名?

这是因为重阳的日期是农历九月初九,月与日的数字都是九,而“九”数在传统文化中是最大的阳数,故名“重阳”,又名“重九”。

“重九”即“九九”,与“久久”谐音,人生苦短,贵在长久。故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个吉利的日子,宜饮宴祈寿。

正如三国魏文帝曹丕在《与钟繇九日送菊书》中所说:“岁往月来,忽逢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而曹丕之所以送菊花给老臣钟繇,是因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菊花有“辅体延年”的作用。《神农本草经》说,菊花“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此外,古人认为九月九日佩茱萸也有同等功效。

东晋人葛洪在《西京杂记》中说:“戚夫人侍儿贾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菊华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华酒。”

《西京杂记》多记西汉逸闻轶事。上述记载中的戚夫人,为汉高祖刘邦宠姬,贾佩兰是她的侍女。据这条记载,九月九日的习俗,最初只是“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目的是祈求长寿。

至东汉,演变出登高习俗。

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

按这一传说,九月九日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目的是消灾避厄。后来佩茱萸又改为插茱萸。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新闻推荐

亚运精神常在 体育文化永存许钦松解密广州亚运开幕式

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精彩绝伦。@人民视觉“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整体都是围绕"水"的主题展开的,还有广州小女孩唱着《落雨大》的...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