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看电视 孩子被“逼急了”…… 专家认为,孩子过激行为的背后往往存在心理极度脆弱和偏激的特征
本期邀请专家:林海健,全国团体心理辅导组导师和营地指导员、广州市校外教育协会秘书长、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实践基地主任、海珠区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辅导组专家
看电视,在很多人心里,这是一个很正常的事。那么,如果孩子特别爱看电视,作为家长,你会怎么办呢?现实中,不少家长限制孩子看电视时和孩子沟通不当,导致惨剧发生。其实,在家长看来,看电视会对孩子造成各种各样不同程度的影响,比如担心孩子视力,害怕孩子学习成绩下降,或者看了一些儿童不宜的内容等等。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没注意分寸也会把孩子“逼急了”。面对这样的矛盾,家长到底该怎么做呢?
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卫静雯
很多生活在温室里的孩子,没有对生命和艰苦生活的感受,不懂生命的分量,经受不了生活的挫折;众多孩子在备受呵护的成长环境下,在自我认知上往往自我为中心,哪怕父母或者老师一句难听的话,都可能产生极端情绪。
缺失挫折教育
林海健表示,在众多家长眼里,禁止孩子看电视只是一件小事,但却有极个别孩子因此承受不了打击,通过选择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来表达诉求。从表面上来说,儿童因一时冲动而选择轻生是一种自主行为;但从孩子心理需求的本质来看,孩子极端行为的背后存在心理极度脆弱和极度偏激的特征,家长对简单粗暴的做法所造成的家庭悲剧背后,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教育方式不当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叛逆也是造成轻生的一个因素。心理学研究证明,大约在小学高年段,特别初中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心理叛逆最为严重,对父母的言行管教时常存在内在的反抗心理,一个偶然的强烈刺激,都有可能做出报复性的轻生行为。有的孩子自尊心过强,特爱面子,一味子追求无拘无束的生活,如果家长过度干预,也许一次激烈的冲突,就会做出过激行为。此外,长期处在单亲家庭、父母不和、家庭暴力等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性格往往不是偏激、倔强、固执、遇事不冷静,就是郁闷寡欢,少言寡语,这两种性格的人,行为常常易走极端。
孩子到底该不该看电视?
林海健认为,孩子通过科学合理、有节制地观看电视节目,有利于促进儿童的语言发育,吸引儿童去模仿和理解,拓宽儿童的知识面,但过度和依赖观看电视,特别是观看一些与心智不匹配的节目时,也会导致孩子智力发育迟缓,视力下降等严重问题。
因此,科学合理地看电视才能趋利避害。从孩子身体发育角度来说,三岁或以下幼儿不宜观看电视和电子产品,画面过快、强光刺激等电视画面容易对幼儿眼睛发育造成伤害;对学龄前的孩子而言,一个星期看电视的时间不宜超过3小时,每次不宜超过15分钟;小学阶段每天不宜超过1小时,在节目选择上引导孩子,保护孩子的身心发育;其它年龄段可与家人约定“最大量”,也可以适当放手,单独观看电视,并适时分享节目内容,提高观看的质量和品质,为逐步养成自我管理的意识打了基础。
家长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在孩子出现行为偏差或者心理问题时,不要对孩子一味地横加指责,而是要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管教方式,深挖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和产生叛逆情绪的背后原因,必要时找心理老师或者心理机构进行心理干预,及时对孩子的不健康心理进行及时疏导。当发现孩子对看电视的依赖性很强,影响学业和视力时,要耐心帮助孩子分析过度看电视产生的不良后果,帮助孩子科学合理安排观看电视的内容和时间,让孩子慢慢脱离看电视的依赖性。
家长要重视孩子的情绪管理,要重视对孩子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培养,促使孩子在尊重生命、面对挫折和困难等方面增强耐挫力。要注重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家庭关系和睦、平等交流、耐心沟通等,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重要。
在日常管教孩子中,家长要权衡好工作与孩子共同相处的时间,尽可能多陪伴孩子,多安排亲子活动时间,逐步转移孩子的看电视时间,转化不良习惯于无形之中。
家长如何把握“信号”?
林海健提醒,心理反常、行为反常是轻生的明显先兆,家长要做出相应的处置和干预。
1.家长先了解和知道青少年轻生的一般心理行为过程,把握孩子的心理变化状况:挫折——虚无感——对现实的泛化曲解,反感——对人、对社会的报复心理——绝望——轻生强迫意念——轻生的过程。
2.家长要通过观察情绪及时感知孩子想轻生的征兆,调节和稳定情绪转移关注点。一个想轻生的人,往往心情紧张,焦虑不安、失望、孤独、感到被遗弃,情绪反常,如平时爱说爱笑,突然抑郁寡欢,愁眉苦脸,或平时抑郁少言,无缘无故情绪高涨或者莫名发脾气等。
3.家长要通过关注言语行为及时发现孩子想轻生的征兆,就应引起高度重视。
新闻推荐
“幸福来敲门·社区惠民行”第四季第四场在逸景翠园圆满落幕 为抗疫家庭免费“墙面焕新”
▲逸景翠园中区广场,“幸福来敲门”活动现场吸引很多市民参与。信息时报记者郭柯堂摄信息时报讯(记者王颖婷)10月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