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上甘岭 上甘岭精神:中国军人的“铁血基因”1952.10.14~11.25 每秒落弹6发 上甘岭被削低两米

广州日报 2020-10-23 04:24

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战士坚守坑道时使用的水桶。志愿军特等功臣、特级英雄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在上甘岭阵地上镌刻了黄继光烈士纪念碑。图为志愿军战士在黄继光烈士纪念碑前庄严宣誓。志愿军老战士赵载宜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邱伟荣 摄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近日,话剧《上甘岭》在各地巡回演出,每到剧终,全场观众都会自发在谢幕时集体起立,挥动手中红旗,与台上演员合唱这首《我的祖国》。

《我的祖国》是为电影《上甘岭》而创作的,歌词中无一词有战火,无一字有血泪,然而,歌唱的人却总会热泪盈眶。“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这是英雄献出生命想要守护的生活。在这辽阔悠扬的旋律之后,我们能隐隐听见上甘岭阵地上密集的炮声。

上甘岭!这个地名已涵盖太多。一首歌的传唱,一个苹果的传递,黑暗坑道中几十个昼夜的坚守,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悲壮……上甘岭本身就是一种“铁血精神”的代名词,是对祖国、人民、战友的爱,是对敌人的恨。

自此一役,“听党指挥、英勇顽强、艰苦奋斗、团结友爱、严守纪律”的上甘岭精神,就成为中国军人的“铁血基因”。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冯秋瑜(除署名外)

在抗美援朝纪念馆内,陈列有来自上甘岭的泥土,泥土中散落着弹片;有被炸弹撕裂的“水桶”,是来自战场上缴获的汽油桶。文物无声,却在诉说着近70年前那场战役的艰辛与惨烈。

1952年秋,“联合国军”为谋求在停战谈判中的有利地位,伺机夺取志愿军中部战线要点五圣山以摆脱战场上的被动局面,于10月14日发动“金化攻势”,向上甘岭地区的597.8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进攻。当时,美国通讯社宣称:“这是一年来,联军向中国军队主要防线所发动的一次猛烈进攻。”

火力密集

炮火密度超过二战最高水平

“上甘岭战役,原本只是一次阵地战,然而因为双方投入兵力越来越多,持续鏖战43天,成为了一场著名的战役。”

抗美援朝纪念馆的战争史专家告诉记者,这场战役扭转了朝鲜战场上胶着的战斗态势,实际迫使“联合国军”停止了任何对志愿军的大规模进攻计划。这场战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炮兵火力密集,敌军倾泻了190多万枚炮弹,在最多的一天高达30万发,平均每秒钟就落弹6发。每平方米土地上承受着40多发炮弹的阵地,表面工事被摧毁了,草木被打光了,山头的岩石被炸成半米多深的粉末,山头被整体削低两米。我军也回敬了35万枚炮弹。有人统计,上甘岭战役中的火力密度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高水平。

聂济峰将军回忆上甘岭战役时说:“1952年10月15日上午,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和副政委杜义德同志把我和15军29师政委王新叫到作战室。杜副政委略带几分激动和每临大战指挥员所特有的那种肃穆表情对我说:"知道了吧!在你们45师家门口干开了。五圣山前头热闹极了,昨天一天敌人就往上甘岭几个阵地上倾泻了30多万发炮弹,炮声比过年放鞭炮还密集。夜间还用探照灯、照明弹照着打,看来势头不小。你们45师担子不轻,你和29师的王新同志一起回去,29师准备参战。"”

坚守坑道

击退敌人900多次冲锋

正因为炮火密集,依托坑道、反复争夺成为上甘岭战役的一大特点。43天的战斗,志愿军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击退敌人900多次冲锋。

10月21日至29日,志愿军在坑道中坚守,准备大反击。597.9高地共有三条大坑道、八条小坑道和三十多个简易防炮洞。当时三条大坑道和五条小坑道都在志愿军守备部队控制下。敌人占领表面阵地后,对志愿军坚守坑道分队进行攻击,坑道斗争出现了围攻与反围攻、破坏与反破坏、封锁与反封锁的激烈复杂的局面。

占领志愿军597.9高地表面阵地的敌人,两次攻占西北山脊阵地未逞,转为巩固既得阵地,采取了筑堡封锁、轰炸爆破、燃烧烟熏、放毒、铁丝网围困等手段,妄图破坏坑道,困死坑道分队。志愿军坚守坑道分队则克服了缺粮、缺水、缺弹、缺药和空气污浊及人员伤亡不断增加等严重困难,在纵深火力和兵力支援下,展开了英勇的坚守坑道斗争。而著名的“分苹果”的故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当时,29师政委王新率队送给养,警通连战士刘明生身上背满水壶跟随其中,途中遭遇敌人火力拦截,水壶也全部被打烂。“在匍匐前进接近前沿阵地时,刘明生感到腹部被硌了一下,发现是一个苹果。擦去糊在上面的厚泥,他正准备张口咬下去的时候,想到坚守坑道的战友,又重新把苹果送到了前线。刘明生将苹果送到了坑道后,八个战友开始谁也舍不得吃,最后一人一口,轮流两遍才吃完。

经过反复争夺,11月11日18时,我第92团两个营在炮火支援下向537.7高地北山之敌发起反击,收复阵地。从12日开始,敌军先后以第32团、第17团和第37团等部在飞机大炮支援下发起多次冲击,阵地数度为敌所占,但均被我第92团顽强抗击所恢复。20日后,敌已无力继续进攻,每日则以轰炸、炮击对我阵地进行报复。至25日,我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已恢复战前态势。至此,敌之所谓“金化攻势”被彻底粉碎,上甘岭战役胜利结束。

英雄之名

“关键时候,黄继光扑上去”

“人们看到,黄继光的腿已被打断,身上有七处重伤,他的身后有一道长长的血印。牺牲后的黄继光全身伤口都没有流血,地堡前也没有血——血都在路上流光了!可以想到,在最后时刻,黄继光是以何等坚强的毅力,拖着重伤的身躯,爬到敌人的地堡前,又一跃而起的……”

这个著名的场景就是特级英雄黄继光牺牲时的情景。那场战斗开始于10月19日,597.9高地。这天夜里,志愿军又向597.9高地发起反击。“炮兵观察所在前沿阵地后面的山坡上,我趴在那看得清楚,敌人地堡射击口的子弹"突突突"地往外喷,冲锋的战士一个接一个地倒下。关键时刻,黄继光猛地跃起身扑上去,死死堵住枪眼,敌人的机枪声瞬间哑了。”志愿军老战士高晋文在接受采访中表示。

除了勇于牺牲、奋不顾身,志愿军们还善智取。抗美援朝纪念馆战争史专家介绍:“挖坑道其实是很难的,怎样打眼、怎样迂回都很有讲究。上甘岭战役中有两个二级英雄,就在修筑坑道时想出了很好的办法。而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胡修道,在坚守上甘岭阵地时和班长先集中火力向分散的敌群两边打,迫使敌人往中间挤,再往前面猛打一阵,让前面的敌人爬不起来,后面的往前拥,等敌人挤到一起时,突然向敌群投手榴弹。这种被称为"包饺子"的方法效果也非常好。”胡修道创造了志愿军战史上单兵作战的最高纪录,歼敌280多人。

以黄继光、胡修道为代表,十五军在上甘岭战役中涌现出三等功以上各级战斗英雄共12347人,占全军总人数27.5%,以45师134团8连为代表的英雄集体就有200多个。

一/件/文/物

坑道水桶

上甘岭的条件非常艰苦,坑道内水源短缺。许多坑道每人每天只能吃到半块饼干,喝不到一滴水,只好喝尿,官兵们苦中作乐,戏称为“光荣茶”。战士们想方设法冒着炮火去运水,而从敌人那里缴获的汽油桶,也是当时志愿军战士运水的工具。在抗美援朝纪念馆内展示的这件文物——“水桶”已经被炸弹炸开,可见当时战况之惨烈。

一/支/队/伍

特功八连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45师134团3营8连,因上甘岭战役被军史铭记。八连官兵浴血奋战43天,坚守坑道14昼夜,那面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最终飘扬在上甘岭主峰。战后,八连被志愿军第三兵团授予“英勇顽强,功勋卓著”锦旗,并荣立集体特等功。从那时起,他们拥有了一个英雄的名字——“上甘岭特功八连”。毛主席在接见十五军军长秦基伟时曾感叹道,“历史上没有攻不破的防线,可是上甘岭的防线却没有被攻破,这真是个奇迹。”

这支英雄的部队后来成为空降兵中的尖刀,英雄的精神在这里传承。

一/位/老/兵

在给我开追悼会的当天赶了回去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在广州市白云区军队离休退休干部第一休养所,90岁的赵载宜唱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时,依旧热血沸腾。作为首批入朝参战的志愿军,赵载宜近日讲述了他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点滴往事。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在朝鲜战场上,由于美军空地火力严密封锁,志愿军的运输工作异常艰难。赵载宜所在的部队配合兄弟部队参加了上甘岭战役。“敌人的飞机飞得很低,给我们运输物资造成很大的困难,战场上已经难分前后方,很多战友牺牲了。”

提起在运送物资时死里逃生的经历,赵载宜回忆道,在一次运输任务时,收到有敌人飞机盘旋的预警信号后,车上的人第一时间紧急疏散。“我和一个战友从车上跳下,往桥边跑,躲在一个炮弹坑里,上空盘旋的飞机多,我们觉得不安全,火速跑到了桥对面。”而他们原先所在的位置,随后就遭遇了密集轰炸。

和运输队失散后,身体不适的赵载宜借住在附近一户朝鲜老百姓家里。“在老百姓家里,听到飞机扫射的声音,我赶紧扑向地面,只见对面的柜子上留下了好几个弹孔,还好我没有被击中。”休息了两晚,待身体稍稍恢复后,他踏上了返回部队的路。

“部队以为我牺牲了,结果我在他们准备开追悼会的当天赶了回去。”赵载宜说,“战友们看到我时都哭了,这段经历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自1953年回祖国后,赵载宜一直在部队服役直到退休。如今,他仍珍藏着一张从朝鲜带回来的纸币。性格豁达的他感慨道,“当时去朝鲜,就没想过能活着回来,一起入朝的战友回到国内的没有几个了。”(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丹羊通讯员邱晓婉、王祥根)

新闻推荐

文明聚餐节制饮酒 满月宴上客人醉酒瘫痪索赔200余万元被驳回

中秋国庆假期,聚会宴席增多,饭桌上自然少不了喝酒助兴。小酌怡情,但大醉伤身,别等悲剧发生了才后悔。一名男子参加老板孩...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