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血长津湖 杨根思连精神:三个“不相信”1950.11.27~12.24悲壮“冰雕连” 寒冷比子弹还可怕
当时的长津湖极为寒冷,扳机都被冻住了。图为司令员宋时轮的卡宾枪。
在抗美援朝纪念馆内,一片蓝色的现场还原场景吸引了许多观众的注意:天空中飘飘荡荡落下一片片白色的雪花,周边全是坚实的寒冰,敌人正十分警戒地向前走去,而趴在地上的志愿军战士始终保持着全神贯注的准备作战动作,一动不动。
这里还原的就是长津湖战役中的“冰雕连”。
“第二次战役东线的长津湖战役,志愿军主要面对的敌人是寒冷,寒冷比子弹更可怕。”抗美援朝纪念馆副馆长、抗美援朝研究专家张校瑛说。
“冰雕连”“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事迹”等都发生在第二次战役东线的长津湖战役。在那个半世纪一遇的极寒天气下,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令来自南方的第9兵团面临着比子弹更加残酷的寒冷。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丹、武威(除署名外)
第二次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战略意义最为重大的一次胜利。随着志愿军收复平壤、元山,美军开始大撤退,一直退到了三八线以南地区。志愿军不但彻底粉碎了“联合国军”所发动的“圣诞节攻势”,而且将战线由清川江推至三八线,收复了三八线以北(除襄阳外)的全部领土,解放了三八线以南的瓮津半岛及延安半岛,彻底扭转了朝鲜战局。
在抗美援朝纪念馆的展厅内,展示着一杆已经黝黑的卡宾枪,正是时任第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使用,由宋时轮的后人捐赠给纪念馆的。
“第9兵团开始是驻扎在上海的。后来抗美援朝,就把部队调到了北方。”张校瑛向记者讲述着第二次战役东线长津湖战役的历史。
紧急入朝
战士大多是南方人
“第9兵团的战士大多来自南方,对于北方的天气不是很了解。”张校瑛说,长津湖地区是朝鲜北部最为苦寒的地区,海拔在1000至2000米之间,林木茂密,道路狭小,人烟稀少,夜间温度很低。而志愿军士兵穿的都是华东温带的冬季服装。
第9兵团原准备在辽阳、沈阳等地稍事休息并换装,但由于朝鲜战况紧急,当列车开进山海关时,总参谋部派高级参谋拦住列车,宣读了中央军委“紧急入朝”的命令。十几列火车只在沈阳稍停片刻,就继续火速开进。
“开进东北的部队在停车的时候,东北的后勤部接到命令提醒他们,要注意严寒。但是当看见入朝部队如此单薄的衣装时,他们仍然大吃一惊,立即动员干部战士脱下身上的衣帽换给这些部队,后勤部的不少干部当场把自己的大衣脱了下来,但数量极少,加上停车时间又短,就连当时脱下的衣服很多都来不及送上列车。”
第9兵团大部分将士穿着大檐帽、胶鞋和单薄的棉衣进入到长津湖地区。张校瑛说,谁也没想到,1950年的冬天,是朝鲜50年不遇的极寒天气。夜晚的时候,冷到-30℃以下,有时甚至达到-40℃。
“第9兵团很多都是南方兵,没有御寒的经验。”张校瑛介绍说,有一些战士脚和鞋子都冻一起了,就直接上火烤,这一烤就更坏了,所以在伤亡战士中冻伤比例较大。
她举例说,抗美援朝纪念馆曾经参加一个全国演讲大赛,讲的就是“中国的保尔·柯察金——朱彦夫”的故事,他的故事就发生在第二次战役的东线,而长津湖战役则贯穿了整个东线战场。“他在作战时受伤了,然后昏迷,冻在了那里。等他醒来时才知道,一只眼的眼球掉了,四肢也全部截掉,经过40多次手术,才捡回一条命。”
三个冰雕连
至死坚守阵地
在抗美援朝纪念馆内有一片蓝色的现场还原场景:天空中飘落下片片雪花,周边全是坚实的寒冰,敌人正十分警戒地向前走去,而趴在地上的志愿军战士始终一动不动。“这个连的战士夜晚在阵地坚守,但是第二天敌人却顺利通过了,当敌人通过后,从制高点往下看时,才知道原来准备伏击的连队,全部都冻成了冰雕。”
清理战场的官兵,在已经冻成冰雕的志愿军战士身上发现了一张照片,背后留有绝笔:“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宋阿毛。”
我军也派出一名参谋到死鹰岭高地调查原因——“6连的125名官兵一个个身穿单薄的夏季军装,持枪俯卧战壕,保持着生前的战斗姿势,仿佛是一群随时准备跃起冲锋的冰雕。”
20军59师177团6连、60师180团2连、27军80师242团5连,便是可敬可佩的“冰雕连”。
英雄杨根思
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
“……于咸镜南道战役东山战斗牺牲抗美援朝志愿军连长杨根思烈士之墓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军全体指战员立公元一九五二年十月十五日……”
一座斑驳的墓碑展示在抗美援朝纪念馆内,不时有经过的观众面对墓碑,向英雄杨根思鞠躬致敬。
1950年11月25日,杨根思所在的部队奉命开往东线长津湖地区,对敌人实施分割围歼。11月28日,杨根思奉命坚守咸镜南道长津郡下碣隅里外围制高点“1071高地”东南屏障的小高岭,负责切断美军南逃退路。11月29日,号称“王牌军”的美军陆战第1师开始向小高岭进攻,猛烈的炮火将大部分工事摧毁。美军第一次进攻被打退后,以空中和地面炮火对小高岭实施狂轰滥炸,随后发起集团冲锋。杨根思率领全排接连击退美军8次进攻。
这时,阵地上只剩下杨根思和两名伤员,他命令伤员携带机枪撤下小高岭。当美军发起第9次进攻时,杨根思毅然抱起仅有的一包炸药,拉燃导火索,纵身冲向敌群,与爬上阵地的40多名美军同归于尽,年仅28岁。
1952年5月9日,杨根思被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称号,他生前所在连队也成为“杨根思连”。
杨根思的事迹影响和教育了整个志愿军部队。在临清江反击战的时候,就出现了38位杨根思式的英雄。到了上甘岭战役时,出现了包括黄继光在内的68位杨根思式的英雄。
“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这是杨根思在朝鲜战场上立下的誓言。“三个不相信”成为一种信念激励着一代代铁血连魂。2016年7月10日,执行维和任务的“杨根思连”105步战车遇袭,2名战士壮烈牺牲。凌晨4时,时任连长王震强忍悲痛部署任务:“我们坚决不能后退半步!林海明,你负责带领敢死队占领哨位阵地。我们要像老连长杨根思,做到"人在阵地在"。”在强军征程上,这支连队正传承红色血脉,续写新的篇章。
一/件/文/物
司令的枪
宋时轮(1907.09.10-1991.09.17),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1950年11月,宋时轮率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后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兼第9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参与指挥第二、第五次战役和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等。
在抗美援朝纪念馆向社会征集抗美援朝时期文物期间,宋时轮的子女将宋时轮在抗美援朝时期使用的望远镜及卡宾枪捐献了出来,至今仍展示在抗美援朝纪念馆“第二次战役”展区。
一/支/队/伍
杨根思连
“杨根思连”是人民解放军第20集团军某机步旅3连的荣誉称号。该连是1932年闽东“兰田暴动”中诞生的红军连队,先后参加了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火烧虹桥机场、抗美援朝战争等重大战役战斗,在历史上诞生了闻名全国的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1951年12月,志愿军总部把该连命名为“杨根思连”,这也是我军第一支以英雄的名字命名的连队。在2008年的汶川抗震救灾中,“杨根思连”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
一/位/老/兵
缴获了敌人的米库,有的战士吃了十四五碗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张丹羊通讯员邱晓婉、王祥根)“听党的话,我们凭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与敌军进行了殊死较量。”91岁高龄的志愿军老兵邢会礼说。1950年年底,在常人难以想象的极寒环境下,英勇的志愿军取得了第二次战役的重大胜利,但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近日,在广州市白云区军队离休退休干部第一休养所,身为长津湖战役的亲历者,邢会礼讲述了那段令他永生难忘的烽火岁月。
入朝后,27军的主要作战任务是包围美军陆战1师。“我们直奔东线长津湖,行军过程中美军飞机多次在上空进行侦察和轰炸扫射,一次空袭中部队失去了一匹驮马。”邢会礼说,当时是冬天,下雪了,地上积雪很厚。“没有房子住,一路行军,我们就睡在雪地里——找些松枝往地上铺一铺,加上一层被子(就睡下)。我是山东人,那时才20岁出头,不怕冻。”经过五六天的日夜行军,他所在的团到达长津湖一带。
“志愿军将美军包围了许久后,开始进攻,由于个别兄弟部队没有达到封锁口,敌人发现后急急忙忙冲破口子逃跑。”当时敌人一路逃,邢会礼所在部队一路追,途中到处是美军丢下的汽车、坦克和一些装备。
“这场战役中我们的主要困难是冻伤,我们中多数广东兵和湖南兵都冻伤了,河南和山东胶东部队冻伤的不多。长津湖一带气温在-20℃到-40℃,特别冷。”在邢会礼看来,长津湖战役中,除了冻伤,志愿军面对的另一个难题是饥饿。在连队,除了运送弹药,他还带领两个新战士负责找粮食。“入朝时带的粮食两三天就吃光了,整个部队没有吃的,就靠在当地找些吃的来补充。”
战士们靠吃土豆来充饥。“光有土豆没有盐,吃了两三天后,有的战士一吃土豆就吐。”邢会礼说,有时候能找到小米和红豆,大家吃了都很开心。“行军时连开水都是凉的,大部分战士都出现了拉肚子。”
直到缴获敌人逃跑后丢下的米库时,部队才有米面供应。“第一次吃大米饭,全连煮了四大行军锅还不够吃,炮连只有五六十人,有的战士吃了十四五碗,我吃了八碗(行军碗),最后还是连长下了命令,大家才停吃。”
新闻推荐
失联20年 70后兄弟在穗重逢 白云警方查车查出一身份被注销男子,追查后成就这段感人的亲缘
失联20年的哥哥(右)与弟弟(左)俩见面后抱头痛哭。通讯员供图▲兄弟俩向帮助他们重逢的警官道谢。信息时报讯(记者陈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