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戏服制作技艺传承人,凭好手艺拯救濒临结业的状元坊戏服厂 众多明星戏服 出自这条古巷

信息时报 2020-10-22 01:10

作为广州戏服制作技艺传承人,董惠兰坚守戏服事业40多年。 所有戏服都是纯手工制作而成的。 即便手带伤,但董惠兰仍不停歇。 董惠兰(右)与徒弟何凤婷。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黄丽霞本版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状元坊戏服厂的车间内,裁剪布料的沙沙声、脚踏缝纫机的咔咔声、珠子碰撞时发出的叮叮声交织,这个被声音包围的空间里摆放了几张工具台和几台缝纫机,董惠兰就坐在其间专心地制作戏服。“云想衣裳花想容,春花万紫与千红……”边做着戏服,她偶尔还会哼唱几句粤剧。

“广州戏服制作技艺”是越秀区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于2009年入选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董惠兰则是这门省级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入行40年,董惠兰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手工制作戏服,将这门技艺传承下来。

传承和保护非遗项目并不容易,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制作年轻人喜欢的东西,同时推进非遗进校园。”

——广州戏服制作技艺传承人董惠兰

生于斯 长于斯

在状元坊,她与戏服结下不解之缘

广州戏服属于岭南刺绣服装之一,它随着粤剧的产生而发展,最早可追溯到康熙年间。大家也许不会想到,这些瑰丽精美的戏剧服饰,最早出自于越秀区一条不足300米长的古巷——状元坊。80后们一定都记得,这里可曾是最热闹的文具一条街。

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状元坊内从事刺绣行业的足有3000多人,绣坊、绣庄多达50余家。清代康熙年间至清末民初是粤剧的鼎盛时期,不管是省港大班还是乡下戏班,各班子的大老倌、正印花旦、文生武生等,都有自己度身订制的戏服。当时演员购置戏服行头,以到省城状元坊订制为荣。

状元坊戏服厂建于民国初期,采用传统一店一厂的经营模式。董惠兰就出生在状元坊,从咿呀学语到豆蔻年华,再到成家立业,从未离开过。小时候,看着绣娘们灵巧地制作出一件又一件精致戏服,董惠兰不免对这门手艺产生兴趣。1980年高中毕业后,她进入状元坊戏服厂做学徒。“一方面是感兴趣,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养家糊口。”入行后,董惠兰师从谭权、谭暖、朱开等老手艺人,一干就是40年。

制作一件戏服并不简单,包括量体、设计、绘图、针图等10多道工序,完成一件戏服通常需要1~8个月。用董惠兰的话来说,她是“十年磨一剑”才基本熟悉了所有的工艺,时至今日她仍在不断学习中。作为粤剧人物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戏服包括海青、大汉装、大靠等不同种类。通过戏服和人物扮相,观众可以了解剧中角色的性格、年龄、身份等。“武将穿武靠、书生公子穿海青、闺中小姐穿小古装。”董惠兰介绍道。

爱一行 干一行

承包戏服厂,濒临结业品牌见新转机

1995年,状元坊戏服厂面临结业的危机,30出头的董惠兰毅然决定承包下戏服厂。现在回想起来,她直言自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方面是对戏服厂有感情了,如果它就这么结束我会很舍不得;另一方面失业的话我也不知道做什么,那还不如试一试、闯一闯,说不定会有新的转机。”

将戏服厂承包下来的董惠兰,勇敢又有魄力。而她的这种勇往直前的干劲,其实从那年她第一次制作出整套戏服时,也已经可见端倪。董惠兰告诉记者,自己的第一个作品是套小生戏服,那时她还只是设计部成员。“当时有人质疑,我一个干设计的能做出戏服吗?他们甚至还说"没那么大的头,就别戴那么大的帽子。"”但这句话却激起了她的斗志,“结果证明,我是可以的。”董惠兰笃定地说。

凭着对戏服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董惠兰不仅将状元坊戏服厂保住了,而且还将它发展得颇有规模。名声在外的状元坊戏服厂,曾承接过许多著名演员和作品的服饰制作,如李嘉欣、吴彦祖主演的电影《花魁杜十娘》;郑少秋、陈宝珠主演的舞台剧《天之骄子》;还有倪惠英、惠英红、黄俊英等知名艺术家的服饰。

而众多作品中最让董惠兰骄傲的,是为中国首部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制作的演出戏服。“2007年春节刚过,两位西安的导演特意来到广州找我。”剧中杨贵妃穿的一套名为“凤游花城”的戏服,外层上绣了一只凤凰,里外共用了一百多个配件,一针一线全是由董惠兰团队亲手制作。近来,她又开始忙着为陈韵红、吴非凡、崔玉梅、黎骏声、苏春梅五位粤剧著名演员的蜡像制作戏服。

守业难 亦坚守

人才频流失,盼望行业注入新血液

近年来,随着各种文娱方式的冲击,状元坊戏服厂的发展可谓是“一波三折”。今年因为疫情原因,很多演出、民间活动被取消或延期,在几乎没有订单的情况下还要支付租金,戏服厂面临不小的压力。但对于董惠兰来说,人才流失问题才是最大困境。

当年与董惠兰一起学习手艺的伙伴,如今只剩两人,而她就是其中一个。“大部分(人)都另谋生路啦,干我们这一行很难有大盈利。有一个跟了我10多年的徒弟,因为要结婚离职了,我也不能说什么,但就是觉得可惜。”她无奈地说。但对于仍坚守在状元坊戏服厂的几位手艺人来说,喜欢就是她们坚持的最大动力。入行已有10多年的好姐说,自己一辈子就是做服装的。“因为喜欢,所以坚持。而且和兰姐她们待在一起,谈天说地、唱唱小曲,也是挺欢乐的。”

让董惠兰颇感欣慰的是,90后的外甥女何凤婷,如今也成为了状元坊戏服厂接班人。“7年前广府庙会上,阿姨让我过去帮忙,还一直劝我入行,我是在她"半哄半骗"下接触戏服行业。”何凤婷坦言,自己是从零基础开始学起,面临的难题不少,“但兰姐和几位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她们对戏服行业的坚守深深地触动了我。”何凤婷的加入,为戏服厂带来了不少新创意,如设计含戏服元素的钥匙扣、冰箱贴、装饰项链等。

传承和保护非遗项目并不容易,董惠兰认为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制作年轻人喜欢的东西;同时推进非遗进校园,让更多的孩子了解这门技艺。多年来,她经常到烟墩路幼儿园、大南路小学、长堤真光中学等进行戏服文化分享,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传承非遗的种子。董惠兰亦表示:“新人在最初几年基本没有产出,希望政府能够在人才培养上给予资金补贴和支持,或者加强我们与高校的联系合作,为戏服行业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

新闻推荐

风口起飞,广州国际金融城建设再添重磅利好 保利携手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打造财经数据中心,助力城市产业升级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示范区研讨会暨南方财经大湾区数据中心启动仪式现场。广州东进发展如火如荼,从东山越秀老中心区,沿着...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