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投资理财骗局需合力“包抄”
珠 江瞭望
利用人们的理财需求,架设虚假投资平台,以“高收益”“利润丰厚”吸引投资者,最终卷款潜逃。针对此类现象,警方提醒,广州市APP投资理财类诈骗警情频发,已占到全部电信网络诈骗警情的7.1%,同比上升1.85倍,成为继购物交易、代办贷款、刷单兼职和冒充客服之后的第五大类电诈手法。
人们一旦手上有点闲钱,就会寻思着投资增值。可是,放在银行跑不过CPI,买楼又远远不够,炒股又等不来牛市,所以,不少人都期望能有赚快钱的渠道。骗子就是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设计出一套套“请君入瓮”的把戏。
从相关案件来看,此类骗局往往有完整成熟的话术范本,有些骗子公司还专门设立电销部、网销部、讲师部、IT部、管理部等,架构非常完整。但其骗局无非两大类:第一类俗称“杀猪盘”,骗子以谈恋爱之名,诱骗受害人参与所谓的“理财投资”;第二类以“导师”“专家”之名,开微信群、QQ群教人炒股、理财,最终还是把“学生”往他们的陷阱上引。
此类骗局早已被警方、媒体揭露个底朝天了,为什么还时有发生?除了一些人吃了“美女”喂的“蒙汗药”失去判断力之外,更多的情况是,被小利所蒙蔽,被连环骗局所牵引。骗子一般会让受害人在前期获得短暂小额收益(而且还可以提现到账),刺激受害人的贪念,同时营造出资金安全的假象。一旦“鱼儿”上钩,不断加大投入之后,“渔翁”开始收网,受害人的悲惨结局就可想而知。
对此,警方在打击诈骗犯罪的同时,反复提醒公众提高警惕,是非常必要的。在防范上当受骗这种事情上,当事人主动防范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因此是防骗的“第一责任人”。事实上,受害人上当,正是被高利率、高回报迷住了双眼,相信了只赚不赔的“买卖”。人们只要不相信“一夜暴富”的好事(要有此等好事,骗子为啥不闷声发财),就不会上当受骗。但是,作为一类高发且上升较快的案件,提醒当事人自律仍然不够,还必须想办法“包抄”,形成合力。
投资理财类骗局,一般都离不开互联网平台,尤其是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这是一道关口。互联网公司应绷紧这根弦,及时发现苗头,配合做好把关工作;银行是一个关口,投资理财诈骗离不开这个端口,监控资金流动也有助于发现骗局蛛丝马迹,帮助打击犯罪;公安系统是最重要的一环,应成为打击此类骗局的中坚。2015年全国的一次专项行动,就取得了丰硕成果,此类专项行动,希望更多一些。总之,各相关部门以及各个关口要行动起来,打提前量,维护好公众的资金安全。◎连海平 媒体人
新闻推荐
广州花都新冠病毒排查共甄别170名密切接触者已全部集中隔离 已完成检测逾11万人结果均为阴性
深圳特区报广州10月17日电(记者严俊伟通讯员穗卫宣)记者从广州市卫健委获悉,10月16日广州市花都区报告一例境外输入关联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