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入朝作战志愿军老兵吴永孚:食物没了嚼草根子弹没了砸石头
抗美援朝70周年8
有一年,吴永孚老人和抗美援朝时的一批老战友聚会,当年的“娃娃兵”均已成了耄耋老人。席间,有人发起话题:“如果再有战争,我们这些退休老兵该如何?”想不到大家异口同声:“如果国家需要,我们也舍得这把老骨头,"马革裹尸献忠魂"!”
在吴永孚看来,爱国情怀和无所畏惧的战斗精神,是已经融入到他们骨髓里的。如今88岁的吴永孚身在广州,尽管疾病缠身,他也依然笔耕不辍。作为当年“黄草岭英雄连”的文书,更作为连里最后一位现存者,他最大的心愿便是完成“黄草岭英雄连”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一本回忆录——那是他对逝去的战友们的追忆,是对那一段血与火历史的铭刻,更是对不畏艰险困苦的民族精神的赞歌。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程依伦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吴永孚将五次战役都“走”了一个遍。他所在的部队是有着“黄草岭英雄连”之称的42军124师370团2营4连。1950年10月19日,时年不到18岁的吴永孚跟随部队作为第一批志愿军奔赴朝鲜,从首战黄草岭一直打到第五次战役,并完成了长达一年的阵地坚守防御和西海岸防御任务。
如今70年过去,炮声和岁月尽管侵蚀了吴永孚的听力,但对于当年战场上的诸多细节,老人家依旧记得。
孤儿为国赴战场
1932年,吴永孚出生于四川渠县的一个贫民家庭,在他出生后不久,父母先后去世,留下吴永孚和两个姐姐。从小,吴永孚便目睹了渠县人民在军阀混战下遭受的种种苦。
在这样的氛围下,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入伍号召,吴永孚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投笔从戎,在四川达县投考人民解放军第42军军政大学,成为当时西南地区三千名学生兵中的一员,由此开启戎马生涯。
吴永孚跟随部队一路途经湖北宜昌、孝感,又乘坐火车回东北,在北大荒干校进行学习,1950年7月毕业后他先到一个工兵连当兵,随后参加抗美援朝时被分配到志愿军42军124师步兵第370团2营4连当兵。
“一到连队,我们就投入到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动员教育和临战训练中。当时战士们请战的热情很高,我也写了请战书,发誓要走好我作为革命军人的第一步。”吴永孚回忆:“尽管大家什么思想准备都没有,但都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保家卫国,绝不能让敌军打到我们的中朝边境去。”
1950年10月19日,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率领下,吴永孚跟随所在的部队作为第一批志愿军,冒着寒风细雨跨过鸭绿江。他至今还记得刚踏入朝鲜大地时所见的场景:“就感觉像是踏进了一个"火场",到处都是被炸毁的公路、桥梁,房屋也全部被烧毁,看到那种情形,大家都义愤填膺,因为每个战士的心里都明白,如果敌军打到了中朝边境,那中国的百姓也会受到同样的苦难。”
于是,志愿军部队一刻也不敢松懈,为了躲避白天的敌机轰炸,志愿军往往需要夜间赶路,白天隐蔽,但即便如此,也依然危机四伏。
英雄连首战黄草岭
作为先遣分队,经过连续7天的昼伏夜行,吴永孚和战友们的双脚都已经走出血泡,大伙儿一步一拐,咬紧牙关,终于到达距离黄草岭180多里的地方;在朝鲜人民军的接应下,部队乘坐汽车翻山越岭,一路颠簸到达黄草岭山脚隐蔽待命。
黄草岭海拔1000多米,是敌人通向中朝边境的必经之地,抢占黄草岭主峰制高点,就是抢占先机。10月26日晚,志愿军部队紧急抢占黄草岭。而在东线战场上,敌军已经突破朝鲜人民军防御阵地,疯狂向北进攻。
“当时敌军以为胜券在握,当天晚上,约一个连的士兵就大摇大摆地爬上山来了。我们有一位战士发现了敌人,二排长王吉祥和副排长陈佳伦立马让大家卧倒准备战斗,等敌人接近30米的时候,班长喊了一声"打",大家就站起来步枪轻机枪一起开火,打得敌人晕头转向。当天晚上,我们打退了敌人四次小规模进攻。”说到兴奋处,吴永孚举起手做了个开枪的手势。
然而到了次日,敌军的飞机、坦克、大炮也来了,对着4连的阵地一顿狂轰滥炸,燃烧弹把山林变成了火海。“我们四连就是在没有飞机、大炮、坦克的情况下,一边抗击敌人,一边修工事,用步枪、冲锋枪、机枪和手榴弹打退敌人的疯狂进攻,那一天,我们连击溃敌人七八次冲锋。”
眼看着碰了钉子,随后两天里敌人又集中兵力发起全面进攻,由于敌机封锁,食物和弹药难以送上山,战士们就在饥寒交迫下坚守阵地,个个眼睛发红,“吃不上饭,就勒紧裤带忍着;口渴就挖开雪山嚼草根;弹药不够,机枪手干脆就换刺刀,或者举起石头狠狠地向敌人砸。”
说到情动处,吴永孚眼眶顿时红了,作为部队文书,他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战役的数据:“我们打了三天三夜,伤亡了50多人,有的班最后只剩下两个人,但是我们打退敌人25次进攻,消灭了敌人250多人,守住了阵地。”29日晚,我军发起反攻,4连随主力军冲下山,一同反击敌人赢得首战胜利。
但黄草岭战役后,吴永孚所在的4连也从最初的180人折损至不足百人。随后,这个连队又先后跟随军团主力参加了第二次到第五次战役,以及后续长达一年的阵地坚守防御和西海岸防御任务,“中间我们还补充了不少兵力,但到最后回国时只有17人了。”吴永孚伤感地说。
掩蔽部里立誓词
作为第一批入朝部队,面临的另一个问题还有营养不良。在1952年底回国前,吴永孚跟随4连在朝鲜平康、铁原地区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坚守防御工作。白天,阵地上遭受着敌机的轰炸,夜晚敌机不时投来照明弹。在这样的情况下,吴永孚和战友们一边抵御敌机攻击,一边还需要挖工事。
由于天寒地冻,加上敌机对我军后方运输线的封锁,物资供应格外困难。饥寒交迫之下,连队里三分之一的人都患上了夜盲症。为了解决供给问题,连队只好利用战斗间隙,夜间顶风冒雪躲避敌机袭击,前往30里远的兵站搬运弹药粮草。“当时天寒地冻的,都是前面的人带路,后面一人握着一根棍子排着队走。一趟下来,大家从头到脚都是雪花。”吴永孚说。
尽管条件恶劣,但战士们却格外会“苦中作乐”,有的战士编了快板词,唱着:“一路走来一路滑,一跤摔在雪地上,如果捡到金元宝,快快上交受表扬。”惹得大家哈哈大笑;为了给战士们补充营养,连里组织人员去雪地里套野鸡,而朝鲜民众也送来麻雀和麻雀蛋,随后国内也紧急送来鱼肝油,这才逐步解决部队里夜盲症的问题。
“激烈的战斗能考验士兵的忠诚,艰苦的环境也能铸造战士的红心。”在平康前线,吴永孚不仅完成了自己的18岁成人礼,更坚定了革命的信念,于掩蔽部里立下誓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这一辈子都记得,党员就是哪里需要去哪里,哪里艰苦去哪里。”
1952年12月,吴永孚跟随部队回国。回国后他先后在营、团、师司令部担任作战训练参谋、团作训股长;1962年,吴永孚又参与保卫福建和粤东沿海边防工作;1965年后,他又被调到广州工作。
当年作为连里文书的吴永孚,记下了黄草岭上每一位战友的名字和故事;如今,他依然笔耕不辍记录着过往。“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吴永孚说。
记者手记:
“穿大了”的军装,不过时的精神
10月11日下午三点半,记者到达广州番禺吴永孚的家中。屋门上方,是一张格外瞩目、崭新锃亮的“光荣之家”牌匾。吴永孚老人慈祥的笑容始终挂在脸上,为迎接记者,他早早地准备好了过往的照片和资料。
采访结束后,夫人帮吴永孚换上了军装。由于疾病影响,吴永孚的身形比过去消瘦了一些,旧军装穿在身上显得有点偏大。但穿上军装、佩戴着徽章的吴老,依然透出威严的气场,就像一把曾久经沙场磨砺的刀,即便被沉放于箱底,但拨开历史尘沙之后,依然可见其厚重。
如今,吴永孚因病情需要,隔天去医院做一次透析治疗。在儿子吴方眼里,父亲个性坚韧,对于痛感的忍耐力也极强。“一次透析需要四个多小时,每次透析完都要花一整天时间去缓解。但他也从未喊过一句累,一句疼,平时生活里也尽可能不让我们子女担心。”
而在吴方看来,与父亲一样的老战友们,身上都有着这样值得后人学习的品质。这些“最可爱的人”有着舍生取义的爱国赤子之心,也有着不畏刀枪的钢铁意志。他们用浴血奋战换来祖国蒸蒸日上的面貌,在70年后的今天,他们同样应该被尊重、被牢记,老兵们的抗美援朝精神从不会过时。
就像吴永孚所说,“过去我们没有飞机、大炮、坦克,没有那么先进的军事装备,都能打赢敌人。”这靠的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战略,更是意志上的坚定。如今我们有了强大的国力和武装部队,这种不怕艰苦、无所畏惧的战斗精神同样应当传承下去。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程依伦
新闻推荐
图/视觉中国文/羊城晚报记者余燕红通讯员梁译尹产妇常因产后气血不足,情志失调而出现怕风、头晕、心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