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许能贵:拿自己建模扎下千万针 针灸治中风残障率减半

南方都市报 2020-10-12 06:18

针灸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许能贵。

人 物

许能贵,医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世界针灸联合会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针灸学会副会长。

岭南中医药如何守正创新?南方都市报邀请中医药名家大师阐释他们眼中的中医药“守正创新”之道,以助力新时代广东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快实现从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的跨越。第三期南都专访了针灸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许能贵。

许能贵停好车,跟门口的保安打招呼:“小伙子,回安徽了没有?”声音大得整一层楼都能听到。“我声音大吧?给几百人上课,我都不用话筒。”

说罢,许能贵就朝教学楼里走,步子略微磕绊,但不妨碍他走得快。昂着头,挥着右手,他就这样带着中风后遗症,微微趔趄地走过了很多年。

许能贵,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学一级学科带头人,广东省省级重点学科针灸推拿学学科带头人。这个中医科研人,和中风打了近30年的交道,却在6年前意外中风。他不信自己“这辈子只能卧床等死”,凭着给自己扎下的成千上万针,回到了科研一线。“我得用我的故事给病人希望。告诉他们,针灸能治疗中风。”

在今年1月10日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许能贵带领团队研发的“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理论创新与临床应用”项目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全国范围竞争激烈的科研项目中,为中医药争得了难能可贵的一席。广州中医药大学奖励他和团队100万元人民币,许能贵全部捐献给学校教育基金会,用于抗疫科研工作。

一辈子做中医,一辈子研究针灸,许能贵守得住正,创得了新。“‘正’要传承,‘新’更要发扬,我研究了一辈子中医,这是我一辈子的荣耀和高光。”

赤脚医生一根针,

让他和针灸结缘

华南针灸研究中心,是广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5年挂牌成立,许能贵带着自己的团队,从一穷二白做到全国范围的高影响力。

“我是1964年生,在安徽农村长大的,小时候学习拔尖,但是性格也耿直得很,咬定的事就一定要做。”

安徽农村蚊子多,许能贵光着身子在田地跑,一不留神就染上了疟疾。“没什么好药,就吃奎宁。结果就是发高烧,身子打摆子,实在难受。”好在村里的赤脚医生懂针灸,一根针一把草,许能贵的疟疾好了。

“这东西太神奇,不用吃药,几针下去人也不打摆子了。”这就是许能贵和针灸的初交。

凭着能吃苦、不服输的劲,许能贵一路猛学,1983年报考了如今的安徽中医药大学学习针灸。在求学期间,《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中的12经脉的循行原文,他可以倒背如流,默写一个字也错不了。

一路认准了中医,一路往针灸的路上钻研。1998年,许能贵攻读博士,扎根广东。

“广东培养了我,

我不负广中医”

上世纪90年代广东正值改革开放,广东的中医根基和文化土壤又很优渥。“但刚开始来的时候,各方面的条件,还是把我吓了一跳。”初到广州中医药大学做针灸科研时,许能贵发现这里的实验室环境相对简陋,没有什么高精尖的研发仪器。

“就带领团队,从一穷二白开始搞,连墙都自己刷。”许能贵还想出了“打游击战”的主意,兄弟院校之间听说哪里有好器材、好装备,他们就跟着过去,东家用用西家看看,增加科研力量和设备补充,一步步将研究中心发展成全国最好的针灸神经生物学实验室。

“咬定青山不放松。广州中医药大学是把我作为人才引进来的,我不负广中医,也不负广东这个大平台对我的培养。所以有这种信念,坚持到底,我带领着团队一步一个脚印慢慢走到今天。”许能贵感叹道。

研究中风一辈子,

自己中风了

谁说中医研究进不了实验室?如今的研究中心成了许能贵的骄傲,位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五楼,30多人的团队,拥有着全国针灸研究的顶级设备。

“这一台双光子显微镜,就是我们的看家设备。也是全国唯一用于针灸研究的双光子显微镜。”

针灸对大脑神经有什么功效?通过这一台双光子显微镜,小鼠大脑内神经细胞的实时动态,就可以得到一个准确的观测。

许能贵全身心地扑在针灸上,意外却发生了。“就在2015年的1月1日,我这个研究了中风一辈子的人,竟然中风了。”

许能贵倍感意外,此前自己的身体并无任何不适,竟突发中风。恰逢妻子和女儿都不在家,他一点点昏迷,最终倒在了地上。直到妻子打来电话,朋友和同事将他送往医院。遗憾的是,许能贵错过了中风治疗的“黄金六小时”。

“当时珠江医院的医生判断,我是大面积脑梗塞,估计这一辈子就在轮椅上站不起来了。”难道自己的科研就此止步?难道接下来的几十年,就这样在轮椅上度过?难道其他和自己一样的中风病人,就一点希望都看不到了?许能贵不甘心,他要给自己建一个“模”。

“以前做针灸试验,都是给小鼠建模,从而完成试验和研究。如今我自己患有中风,我想在自己身上试一试,建个模。”许能贵动不了,就让学生往自己身上扎针。他为自己制定诊疗方案,一只手臂扎下了成千上万针,日日扎针,日日巩固。“说实在,不好受,但是真的见效了。”

渐渐地,许能贵的语言功能恢复了,运动功能也恢复了80%左右。5个月后,许能贵出院,第二天便前往北京参加科技攻关课题答辩,不畏路途的奔波与劳顿,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针灸治疗中风到底怎样?如今所有的酸甜苦辣我都算尝过了。中风是不是只能在床上等死?不是这回事。我要通过我自己的例子告诉所有患者,针灸能治疗中风。”

中风残障率降至17.9%,

“针灸能治疗中风”

为了这句“针灸能治疗中风”,许能贵花了一辈子的功夫。

中风,一个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由于它的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严重的负担。现代西医认为中风一旦发病,能保命就已是万幸。而针对它致残障(即运动功能障碍、感觉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等)并无很好的治疗方法,恰恰中医在此方面是强项。

许能贵介绍,通过中医现有的康复理论指导,结合团队“通督调神针刺治疗”方法,可以使中风病的残障率从国际通用的40%,降至17.9%。

这个指标的意义,首先是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其次节省了很多医疗费用,同时缩短病人住院天数等。

荣获奖项后,许能贵还想带着自己的科研团队再向前走。“回忆起来,那就是我人生的高光时刻。我自己觉得没有辜负党和国家对我的培养,没有辜负学校对我的培养。我为中医针灸付出一辈子的努力,也在所不辞。”

对 话

南都:你觉得中医这个博大精深的宝库里,什么是“正”,应该怎么去“守”?什么是新,应该怎样去“创”?

许能贵:所谓的“正”就是传统,是中医最精华的部分,是不能够丢弃的。如何守正、创新,还需要有一种创新思维。

如今现代化社会,中医的相关理论是否都能适应?经济、社会、医学模式和医疗水平都会有变化,所以说我们要给予大胆的创新。

创新,必须守本守初心。创新一定要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做到中医的创新。

南都:在你看来,5-10年后我们的中医药事业会发展到一个什么阶段?

许能贵:古代中医有它的时代局限性,也有它的科学性。现代科学还尚未能解释中医时,不可妄言中医不科学。它的理论体系和现代医学理论体系不太一样。

因此,我们要把中医的这种古典理论体系,用生命科学的语言表述出来,让老百姓都能够听懂。这是新时代中医要做的工作,中医现代化、科学化还有很重要的路径要走。

中医药未来的发展,想要国际化,必须先现代化、标准化。一定要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把中医药治病的机制阐述清楚,也就是国际上能够接受的。所以说,我们整个针灸科学化、中医药科学化,未来还能够向前迈出很大的一步。

统筹:尹来 游曼妮 王道斌 马建忠

采写:南都记者 董晓妍

实习生 彭彤 郑纬浩 麦晓婷 通讯员 孟楠

视频:南都记者 吴佳琳 摄影:南都记者 吴佳琳

新闻推荐

P5快速接客区启用 南站接人没那么难了每日可接纳超1.5万辆车接载旅客,双节期间共服务车辆3.5万余辆

P5快速接客区专用上客点优化指引前后羊城晚报记者汪曼实习生吴之行说起广州南站,大家的关键词大都集中在...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