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鸳鸯江到珠江、钱塘江,她经历了什么?黄咏梅作品研讨会在梧州举办
从桂林而下的桂江与从贵港而下的浔江,至广西梧州段汇流。桂水碧而浔水黄,两江交会似鸳鸯戏水,这一景观被当地人称为“鸳鸯江”。9月27至28日,由广西梧州市委宣传部、《南方文坛》杂志、梧州市文联举办的“从鸳鸯江出发——黄咏梅作品研讨会”即以此命名。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义勤,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文艺报》总编梁鸿鹰,广东作家协会主席、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蒋述卓,《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等国内专家学者与梧州市作协会员近百人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评论家、《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主持。
黄咏梅从“鸳鸯江”开始她的文学创作生涯,历经广西师大的求学时期,来到珠江之畔的广州,于羊城晚报花地副刊担任编辑多年。2013年她迁居浙江杭州,在钱塘江、大运河边继续自己的文学事业并担任浙江省文学院副院长。2018年以短篇小说《父亲的后视镜》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
吴义勤高度肯定了梧州的文学生态,并将黄咏梅看作中国70后代表性作家、广西“独秀作家群”的重要代表。她以对宽阔的生活面和芸芸众生有温度的描写,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
梁鸿鹰则指出,一个作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多种条件养成的。梧州作为黄咏梅的精神、文化的养成地和创作的出发地,对她敏感、求知、求真的写作态度产生了很大作用,为她后来走向广州、杭州这样的都市,始终表现宽广生活的最新动向提供动力。
刘琼说,黄咏梅对即时经验的敏锐捕捉、对特异经验的发现,都让人惊讶。而她按照生活本来的面目给出的丰富表现,往往又超出、打破我们的先验,具有小说美感,而不失聪慧、真诚与善良。
蒋述卓教授把黄咏梅看作是两广文化培养出来、也带有粤港澳大湾区色彩的一位代表作家。她也是一位城市文人,大多数书写是在城市、尤其是广州,作品里体现了浓厚的羊城、岭南色彩。她笔下有发达的商贸环境、轻松的人际环境,都非常逼真,佐以鲜明的粤语方言词汇,写出了一种广东、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的社会生活氛围。
与会的年轻作家、评论家也从他们的角度谈开。近年来屡获文学新人奖的《人民文学》编辑、梧州籍作家梁豪说,黄咏梅的小说可称为一种“新世情小说”,即从中国乡土小说的传统进入了现代都市,从泥土地进入钢筋水泥的丛林后,她一方面抓住了水泥那种冰冷的质感,但是同时没有忽略水泥之上的某种人情味,而这其实就来自于依然残存的泥土气息。
《南方文坛》编辑部主任曾攀则提出,当代的中国文学常习惯以小见大,但黄咏梅的小说则以某种“以小见小”独步文苑。她能够在不同的城市、生活情境、情结中顺畅转场,当小说篇幅上就要结束了,但其中的情感、生活、故事仍然呼之欲出。
新闻推荐
南方日报讯(记者/王佳欣通讯员/粤药监)10月10日上午,广东省药品检验所药物安评中心(毒理研究中心)在广州开发区正式揭牌。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