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双循环”发展新机遇 发挥中心城市极点带动作用
■来论
李志坚
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于广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既有利于推动产业转型和新旧动能转换,提升广州科技创新动能、优质资源转化效率和效益,也有利于培育国内市场,化解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促进广州经济社会持续稳健发展。因此,广州应当牢牢抓住“双循环”发展新机遇,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极点带动作用,努力营造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的发展新优势。
第一,抢抓“双区建设”“双城联动”机遇,增强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开创穗港澳深度合作新格局,提升广州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深化广深战略合作发展,深入推进广佛全域同城化、广清一体化,发挥区域发展极的引领示范作用。
第二,推动创新资源流动和转化,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引擎和科技创新强市。主动发挥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中的作用,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大型骨干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同成立科技创新联合体,围绕“卡脖子”技术制定科研任务清单,面向全球发布“科技悬赏令”。
第三,注重“建固补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在建链、补链上下功夫,引进集聚产业链龙头企业、配套企业、科技团队、高端人才,构建完整产业链。围绕服装、箱包、家具等传统优势产业,在固链、强链上下功夫,以龙头企业稳定带动全产业链稳定。围绕产业链灵活实施“危机备胎计划”,搭建核心关键供应链国际新平台,增强供应链韧性。
第四,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产业跨界新业态。如重点推动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营造更多生产消费新场景,构建互联网引领的产业价值链体系。
第五,全力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为全市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增添后劲。统筹考虑城市规划、产业规划、土地规划,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国土空间格局,推动城市有机更新项目纳入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系。
第六,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打造商业活力城市。创新发展夜间经济,打造一批夜间经济集聚区和示范街区,把广州塔、海心沙公园、花城广场周边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夜间网红地标”。
(作者系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广州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
新闻推荐
专题9月以来,广州市内全面开展金融联合宣传教育活动月活动,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是历年活动的主要宣教内容之一。为更好维护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