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支撑引领作用 大湾区拥抱“双循环”

南方日报 2020-09-30 06:51

■大家谈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如何从“世界工厂”变为“世界市场”?如何在更高水平开放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日前,在广州市人民政府承办,广州市贸促会具体执行的2020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主题论坛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秘书长范恒山,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陈鸿宇、香港贸易发展局中国内地总代表钟永喜聚焦这些话题展开讨论。

主持人:傅鹏宾红霞投稿邮箱:nfrbgzxwb@126.com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领头羊,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更要高瞻远瞩、勇往直前,挖掘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建言,粤港澳大湾区要强调开放,“双循环”不是搞封闭,要依托国内市场形成统一的大市场,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强调创新发展,不只是满足传统意义上的内需,更是要满足更高质量的消费需求。要强调深化改革,通过全方位的改革为“双循环”提供新的活力、新的动力。

国内国际互促提升大循环质量

如何理解“双循环”?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在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海闻:“双循环”的提出是面对当前国际形势的一个务实的策略之举,同时我们国内也具备了能继续拉动经济发展的条件。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等于放弃国际经贸合作,而是更进一步地开展国际合作,引领、充实“双循环”。

经济全球化有一定的经济规律,包括利益的驱动、科技的推动、产业链的分工等。理解“双循环”时,千万不能理解为分裂的两个循环,而是国内大循环更进一步去促进国际循环,同时以国际循环进一步提升国内大循环的质量。

未来怎么实现“双循环”?我们不是被动地退回到国内完全靠自己,国际合作恰恰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带一路”是我们国际合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未来的国际合作中有两个关键词:一是规则,二是共享。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并不意味着闭关锁国。因为我们本身因改革开放得到发展,我们不能忘了我们的成功是怎么得来的。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领头羊,在全球化趋于放缓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高瞻远瞩、勇往直前,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张燕生:过去四十年,广东走的是出口导向和招商引资引领的外向型战略,很成功。解决的是如何从计划转轨到市场、如何从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战略转型、如何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这三个核心问题。这个战略还能走未来三十年吗?我的回答是不行,广东这么大的体量还是一切为了出口,是走不通的。

未来广东的新发展,可围绕创新、法制、高端这三个新的议题。对广东来说,“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面向未来的长期战略部署,是强调扩大内需,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循环,且要依托国内市场形成统一的大市场,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钟永喜:怎么用好全球资源、服务全球市场是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的重点。第一,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建设“出口+内销”双结合的大平台值得探索。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服务本地,也是服务于全国、全球的。第二,全球资源配置时,企业必须坚持走出去。企业需要国际化时,人才怎么引进、技术怎么对接、法律怎么对接,粤港澳三地结合起来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第三,粤港澳大湾区是创新发展的加速器。粤港澳大湾区有基金、产能、人才、科研机构等,生产创新生态是最完整的,此外还有市场。

“双循环”要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在“双循环”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分工协作,更好地推动各种市场要素在城市群里充分流动?

陈鸿宇:“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发展,可以回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里去找答案,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结合“双循环”其实就是更好地发挥粤港澳三地的支撑引领作用,让粤港澳更紧密地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去。

张燕生:富起来的粤港澳大湾区老百姓希望在全世界求学、购物、旅游、看世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些是本地能够满足的,有些则需要全球去满足。制度型开放,如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与全球高标准的服务规范相衔接,最重要的还有治理的现代化,都要下更大的功夫。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对生产型服务业有巨大需求。此外,创新需要创新的环境,营商需要营商的环境,投资需要投资的环境,这些都离不开政府的职能转变、改革和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供给。这三项工作对粤港澳大湾区来说,要用好香港、用好澳门,它们都有非常国际化的一流优势。

海闻:广东应该进一步地考虑资源的共享,比如说粤港澳大湾区的城镇化建设要有规划,不能各自为政,各自发展。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牵涉到农村人口怎么逐渐转移出来,让农村逐渐城市化,变成一个新农村、发展新农业,这是广东需要考虑的问题。

钟永喜:从2008年在广东工作开始,一直关注广东的营商环境,这些年广东的营商环境是不断进步,现在也是非常好的。往往外界看营商环境好不好,会看世界银行的指标、看排名,这很重要,但看指标高、排名高,更要看企业是否感觉到营商环境进步了、是否满意、有没有获得感。这中间其实不是等号,企业是用脚来投票,好的就过来,不好的就会走。

解决“卡脖子”要靠理念、制度、科技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解决动力问题。增强发展动力核心在创新,如何解决创新路上的“卡脖子”问题?

陈鸿宇:首先要明白“卡脖子”的原因,要分清楚三种不同的方式:一是基于企业利益,二是基于国家利益,这两种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下基本上还算合情合理,对企业的问题,要用市场的办法。但第三种不仅是在技术上,在人才上、源头上都要“卡”住你。

解决“卡脖子”问题,一是要靠改革来解决创新链条断裂的问题,包括经费问题、人才问题、转化问题等,要靠体制来解决。二是要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市场基础上用政府的力量为核心技术的研发转化打开绿色通道,通过体制机制做大事。三是在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上,让市场去冲,政府在后面做支持。创新是需要普惠的制度去做支撑的,但不能大水漫灌。四是要更好地发挥全社会的力量,把“双循环”的相互促进也用在创新链本身的“双循环”。

范恒山:推进和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创新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万事万物都存在着创新问题,可谓无处不在、形态万千。但根本性的创新有三个方面,就是思想创新或者叫理论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

思想创新方面,要从单纯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来考虑、一味地依靠自己单打独斗的思维框框中走出来,从认为自身需求特殊、需要特殊对待的思想意识中走出来,真正树立全方位开放、合作共赢、平等相处的意识,认识到只有协同发展,才能在更大范围、更优层次配置资源要素,最大限度地激发发展能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制度创新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具有独特的经济社会制度构架,把制度的差异之隔变成制度的回旋之力,多种制度的存在提供了对照借鉴的直接环境,为相互取长补短、进行制度创新提供了便利。二是经济运行层面的体制与机制,要坚决破除阻碍创新资源要素自由流动集聚和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约束各地区可能出现的相互封锁、不良竞争行为。

粤港澳大湾区推进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推进科技创新。第一方面,要协同优化科技创新的生态。如需要让科学家沉下心来搞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让科学家不愁钱。第二方面,协力进行重点攻坚,在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上走在前面。粤港澳科技实力雄厚,关键要解决各自为政的问题,要通过共建合作平台、共创科技走廊等路径建立起体现区域最高水准的攻坚克难机制。第三方面,要协同推进产业科技赋能,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和协同配合支撑引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产业集群发展,形成我们的产业发展高地和新兴产业的策源地。

新闻推荐

变小了,变瘦了,还能切着卖 广州月饼市场劲刮节俭风

中秋节前记者在广州月饼市场走访发现,往年受到热捧的“豪华月饼”“天价月饼”不见了踪影,各个品牌的月饼轻装上市,走起...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