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营智环境”牛鼻子 推动南沙从要素型开放 转向制度型开放
符正平
南沙在国内首创提出“营智环境”的建设,这与产业体系建设密切相连。南沙应紧紧抓住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机会、新形态,发挥建设国际人才特区和国际人才自由港两个重要平台的优势,抓住“营智环境”这个牛鼻子,逐步从要素型开放转向制度型开放。可以说,抓住人才就能抓住产业,抓住产业就能抓住未来。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广东不仅实现了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粤港澳之间产业结构趋同现象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功能定位趋同更加明显。
粤港澳区域属于同一个经济圈,三方合作的目的都是为了寻求自身利益的最优化,真正实现互利共赢的利益诉求。如果没有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和规范的法律法规,就很难实现各自的合理的利益诉求,这样合作的根基就有可能动摇,合作的吸引力难免会打折扣。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南沙要建设国际人才特区和国际人才自由港,一定要紧紧抓住“营智环境”这个牛鼻子,要逐步实现要素制度性开放,包括与港澳服务业的对接。这些都要抓住人才,这是最关键的要素。抓住人才要素以后,产业发展、产业聚集、制度性开放、服务业和港澳深入对接这些都有了实实在在的抓手。
近年来,南沙在多项自贸区评价指标中都排名前列,为“营智环境”的打造提供了良好支撑。但和世界一流的城市相比仍有一些差距。人才是第一资源。就粤港澳三地来说,香港、澳门本身是自由港,它们的人才机制是高度自由流动且高度全球化的。但与新加坡、迪拜等先进地区相比,大湾区人才政策和支持力度,还需进一步优化。
首先是在观念上,要认识到人才政策不只是为了吸引人才,关键还要让人才有继续发展的平台与空间。简单地说,就是让人才来了有事情做。二是人才认定要有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要避免“学历高就是人才”等误区,让人才引入、认定的标准由市场和用人单位来决定。只有进一步完善市场化用人机制,才能为人才流动畅通渠道,实现需求和能力精准对接。三是生活配套服务,要让人才“无障碍”地生活与工作。无论是住房、医疗还是子女教育,都要以人为本、解人所忧,以实际行动把“情暖人才家,老小同关爱”落实到位。
此外,吸引人才还要在外部环境上下功夫。宜居宜业的前提条件就是城市环境。没有优美舒适的城市环境,又何以吸引人才的目光呢?在这一点上,广州在城市美化上取得不小成效,“干净整洁平安有序”成为广州名片,也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
目前在粤港澳三地制度规则衔接上,常常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就是更多强调区域“求同”。然而,从其他地方区域协作的经验来看,真正去寻找一套统一的标准方案是比较少见的,反而更多的是“存异”,即采取相互认可的态度,要多一些包容性。目前我们对这一点的认识还不太够。
制度规则衔接的范围是很广的,大到关税制度,小到食品安全标准,涉及方方面面,很难用一句话进行概括,这个工作是急不来的。加强三地制度规则衔接,核心还是三地在生活习惯上相互信任的问题。比如食品安全上,各地标准是根据长期的生活习惯制定并形成。所以,大湾区城市之间要“求同”,更要“存异”。
对南沙来说也是如此。积极寻找合作项目,如在教育方面与香港科技大学合办校区;在文化方面,广州具有语言文化同根同源的优势,也可以利用文化同源性,在旅游、就业等民生事项上寻找合作机会。比如,近期广州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就业创业活动,为港澳学生提供优质工作岗位,支持、鼓励港澳青年来穗就业,促使港澳青年乐业广州。
(作者系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新闻推荐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广州推出十大行动 已发放首批汽车补贴1500万元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9月22日,广州举行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暨北京路步行街改造提升新闻发布会,会上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