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引进要守住公平底线

南方日报 2020-09-23 06:36

徐爱民

我在香港大学工作将近18年,同时也参与建立一些研发、创业平台。感受最深刻的一点就是:没有人才,什么平台都建不成。我希望香港能够与广州南沙进一步加强合作,促进人才流动和企业对接,特别是为香港科学园的企业提供一些进入内地市场的机会,南沙也可以通过这种与港澳联动的方式发展自身的高端产业。

以香港高校的人才引进情况为例,香港有八所高校,人才引进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原则,教学科研一线提出用人的需要,然后由大学来负责招聘。这是一个非常严格的过程,每个学系、学院及大学都有招聘委员会,层层把关,营造人才引进的公平性,不允许在公平性上出现偏差,这是底线。

事实上,国际局势的发展对国内人才流动带来巨大的影响,但任何时间机会和挑战都是并存的。不管是香港或者是广州南沙,都可以通过由于国际局势变化而引起的人才流动,吸引他们到香港、广州等大湾区内的地区,以大湾区为桥头堡,参与全球发展与建设。

当前,香港特区政府正加强成果转化的研究,重点在香港科学园打造与高校紧密联系的转化研究平台,重点集中在人才健康和人工智能的研究。这种模式是可供内地学习的,在高校的人员可以申请这个项目,高校成立独立的法人以公司的形式进行运营。香港科学园孵化初创企业及人才引进政策,由专家委员会评估,投票决定入驻企业。我想这些对南沙的营智环境建设有一定启发。

与南沙一样,香港的发展同样急需人才。在香港,人才落地最大的困难就是人力成本和成果转化成本。许多孵化企业到了规模化、标准化的时候,就存在卡脖子的问题,而内地恰恰有这方面的优势。如果香港科学园能够在南沙进一步加强合作,在人才流动和企业对接特别是为香港科学园的企业能够提供一些进入内地市场的机会,这样就可以形成良性互动及相互支援。比如提供一些孵化平台、人员的支持,这一定能够吸引香港甚至国外科学家到南沙落地生根。

此外,还需要为人才打造软环境,特别是在战略上思考,打造完整的产业链,让人才安心地投身于一个行业。比如生物技术企业,如果不能在一个完整产业链条中成长,就很难发展成一个比较大的产业规模。

(作者系香港大学生物医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终身讲座教授)

新闻推荐

构筑中国智谷 逐步消除大湾区人才流通壁垒

王辉耀在全世界范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可能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与我们共处,人才流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疫情让我们重新再出发...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