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营智环境“金三角” 孕育创新人才“珊瑚礁”

南方日报 2020-09-23 06:41

■来论

9月22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交流会——“加快打造一流营智环境交流会”在广州南沙举办。交流会上,南沙首次提出了“营智环境”新概念。与“营商环境”相比,“营智环境”不仅聚焦于人才的发展,更注重人才智力的产出和市场化的运作。

“营智环境”如何支撑南沙打造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如何通过“营智环境”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内循环流动新格局?如何以一流“营智环境”推动城市人口高质量发展?本期观点我们邀请政学研企等领域专家,围绕“营智环境”相关话题展开讨论。

主持人:柳时强郭苏莹罗瑞娴投稿邮箱:nfrbgzxwb@126.com

吴江

广州南沙在奋力打造营商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营智环境”这个新概念,很有制度创新意义。在新的国际环境背景下,如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亟需能够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造活力的“营智环境”。在人才进入全球共享时代,各国争夺智力资源更加集中于软环境的营造,而城市是吸引人才的中心。

据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德科集团(Adecco)和谷歌(Google)在达沃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论坛联合发布的2020全球城市人才竞争力指数(GTCI)排名榜单显示,城市排名前十名包含了纽约、伦敦、新加坡等国际大都市,中国大陆排名最靠前的城市为上海(第32名)、北京(第35名),广州则排第97位。这说明广州或者南沙在打造“营智环境”上仍需努力,而努力的方向,我认为是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打造“营智环境”不能从简单的智能经济、开发智力的角度去考虑,应该深入地探索制度创新和环境治理问题。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来说,我们不缺人才、不缺政策,缺的是比世界三大湾区更加优越的环境。南沙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战略中探索“营智环境”,要在建设国际人才特区的大平台中探索招才引智的特殊规律,主动创造出生态群落,汇聚更多的新人才,让更多的创造力在其中诞生和孕育。

“营智”的核心是释放人才和创造活力。在创造活力释放当中,应注重三个变量关系:市场的开放度与成熟度、政策的精准度与公平度、政府的监管适度和服务效度。“营智环境”就在这“金三角”中产生,这就对市场的成熟度、政府服务的高效率、制度和政策的创新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南沙营智环境的“金三角”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和成就,政府需要发力的是瞄准创新主体的市场失灵领域。任何创新活动都不可能完全在市场中成功,由于它的溢出效应必然会出现大范围和系统性的市场失灵问题,这就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共同保护创新活动的持续性和有效性,解决失灵问题,保障企业的发展动力。

打造“营智环境”,政府应更多地承担合作伙伴的角色,解决好协调问题。高风险、高费用和不同的时间跨度,扼杀了复杂的新技术平台的发展,“营智”的作用就是让政府机构和相关公共组织在技术研究项目中越来越多地承担产业合作伙伴的角色。“营智环境”的难点不是放权,而是要体现在协同、合作、协调上。

对于南沙而言,“营智环境”还需要提升“韧性”治理能力,“营智环境”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韧性过程。要求政府在治理过程当中不断地适应在多元性的需求过程当中寻求方法与创新,从具体的现实出发,提高整个动态治理效果。

韧性治理是一个不断适应和满足人才发展多样性需求的过程,通过人才动态治理以提升高质量创新发展的能力,持续提升人才政策开放度和人才包容度,通过人才柔性治理来营造多元文化的生态环境。这就需要构建一个政府权威机制与企业主体参与机制平衡推进的过程,通过人才协商治理以实现人才开发投入的责任共同体,这也是人才发展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增加的博弈过程,人才资源的两极分化趋势必然要求融入国际社会人才创新治理环境。

需要注意的是,“营智环境”不同于营商环境,“营智环境”更关注人的需求。“营智”是在动态当中治理出来的环境,要让人才成为主体,成为“营智环境”打造的主体,以人为中心。比如聚焦人在不同方面的需求,包括衣食住行等,能够使这个城市更有温度、更具有吸引力,减少各类人才的后顾之忧。

对比而言,营商环境主要是从市场环境和政府的关系来考虑。此外,营商环境是一个大的市场,而“营智环境”是一个小环境,它是个性化的,是适应智能经济的需要。这要求我们不能大规模地以单一模式推广复制,而需要制度创新和精准对接的平台。

同时,“营智环境”应具备开放和包容等特点,实行柔性治理,发挥软环境作用。这其中,特别要关注文化问题,特别是借助粤港澳三地的优势,营造多元文化,同时把国际组织、国际人才纳入进来。在吸收借鉴国际上打造人才环境的关键要素上,“营智环境”要考虑政府的治理、基础设施、智力聚集、人才社会环境、居住环境、文化娱乐环境、自然生态环境等维度。

作为人才特区,南沙应构建吸引培养创新人才的“珊瑚礁生态圈”。珊瑚礁是养育新生命的地方,是更有创造活力的地方,它不仅有保护和抗风浪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孕育新的生命。未来,这样一个“小”环境,能诞生更多新业态、新人才、新职业,也能集聚更多未来的人才。南沙应该有这样一个“珊瑚礁”,依靠政府的优势、创新融合优势、产业联盟优势打造“珊瑚礁”,以“营智环境”打造一批新的人才,真正属于南沙的创新人才。

(作者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中央人才协调小组特聘专家)

新闻推荐

广州市2019年审计报告出炉628亿财政支出保民生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魏丽娜2019年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支出分别增长3.4%、9.5%,对各区转移支付与上年持平,...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