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世行选为“中国可持续发展城市降温项目”的首个试点城市 酷城行动!为广州降温,让你更舒适
通讯员 穗规资宣
随着全球变暖的灾害效应加剧,城市降温正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新理念、新议题。今年2月,广州被世界银行选定为“中国可持续发展城市降温项目”的首个试点城市。
昨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召开通气会,通报有关情况。据了解,广州将继续开展以“酷城”(Cool City,指环境舒适、气温清爽的城市)为主题的系列宣传和公众参与活动。同时,推进永庆坊二期等三个示范项目实施,力争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发展贡献“广州智慧”。
何谓城市降温
减轻热岛效应提高城市宜居性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体规划处处长廖绮晶介绍,所谓城市降温,是指通过自然调节或人工干预减少城市建成环境内热量吸收、排放和积蓄,达到降低城市环境温度控制和减轻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城市气温舒适度和宜居性的活动。
不久前,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过去五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五年,2020年成为史上最炎热一年的可能性高达74.67%。目前,新加坡、巴黎等先锋城市正在开展可持续城市降温的相关研究与行动。
城市降温目标
增强城市韧性提升城市气温舒适度
城市降温项目能给城市和市民带来什么?市规划协会副会长黄鼎曦说,这是一个宏观的综合的解决方案,很难从气温下降层面提一个具体量化的指标。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该项目将增强城市的韧性、城市的应对能力。“就是说可能虽然气温还是高上去了,但是我们城市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在人的健康方面,还是可以从容地去应对,甚至是发展得更好。”
试点工作有利于优化城市微气候、提高城市气温舒适度,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与城市治理能力,有利于广州建设“美丽宜居花城”、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据了解,广州预计于2021年完成试点工作报告,通过世界银行平台向全球发布,力争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发展贡献“广州智慧”。
如何为城市降温?
开展广州“酷城行动”
廖绮晶介绍,广州正按照“展示广州范、实现国际化、体现专业化、确保广泛性、提升附加值”的原则,与世界银行共同紧密推进试点工作。
将继续开展广州“酷城行动”,进行风廊划定、生态低碳城区、海绵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等城市规划实践,推进改善城市下垫面与表面热性能、应用节能措施等技术研究与应用实践,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真正综合、系统的解决方案。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开展广泛的公众参与,听取公众意见,征集社会优秀做法,凝聚全社会力量。
推进三大示范项目
广州还将推进三个示范项目实施:
1.在永庆坊二期开展旧城更新提升示范项目
针对街区与建筑尺度,在旧城高密度地区传承和创新岭南建筑降温降湿技术,并为市场开发型项目可行性进行示范。
2.在中新知识城开展绿色生态低碳新区建设示范项目
针对城市组团尺度,探索中高强度开发新区规划设计中的城市降温策略和措施,以及从规划到建设的可持续降温管理路径。
3.在海珠湿地开展绿色基础设施降温效益评估示范
针对城市和片区尺度,进行城市降温、固碳、健康、游憩、生物多样性等综合生态服务功能的定量评估和效益核算,为绿色基础设施规划设计与品质提升提供支撑。在实施示范项目的基础上,开发与应用具备“走出去”实力的广州品牌气候友好型技术。
将打造一个“凉快”的永庆坊
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晓晖介绍,永庆坊是典型的老城高密度社区,在该改造项目中,对能提高整个地区通风效应的个别建筑进行拆除。在具体改造形式上,采用了岭南传统建筑的通风、隔热、遮阳的一些措施。结合世行专家提出的意见,在屋顶采取反射性涂料方式,降低整个地区热辐射的积蓄。
李晓晖说,铺装方面也会做一些反射性涂料的尝试。也希望采取海绵城市的一些方式,结合铺装、立体绿化做一些实验。通过综合性设计,实现降温效应。据介绍,目前正在对该改造项目温度进行同步监测。希望通过试点项目,总结一些好的方式方法,在全市推广。
为何选广州
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方面表现优异
廖绮晶说,广州是可持续城市降温的极佳样本。广州地处亚热带,气候相对炎热,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人居环境建设等可持续发展方面表现优异,具备开展城市降温工作的良好基础。
森林覆盖率保持在42.3%
在生态空间保护方面,广州有效地将现状市域国土空间开发强度控制在24%以内,森林覆盖率保持在42.3%,保护维育了大量生态空间。
在近年开展的《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年)》中,进一步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统筹生态、农业和城镇空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构建6条主通风廊道
为加快城市近地表空气流动、防止大气污染物集聚,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促进城市降温,广州在《广州市国土空间规划(2018~2035年)》中构建市域6条主通风廊道网络系统。通风廊道地区严格保护水系、绿地等开敞空间,严格管控新建、扩建涉及大气污染物、有毒有害气体排放的项目落地。
广州还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2019年全市新竣工民用建筑项目中绿色建筑比例达到70%以上。此外,广府传统建筑的气候适应智慧在现代城市空间中也得到了传承。
还绿于民 修复生态
在人居环境建设和生态修复方面,广州成功实施多个相关项目。如积极推进白云山“还绿于民”,对白云山、麓湖、越秀山及周边地区通过拆除违建及环境整治进行生态修复,完成复绿面积10.76万平方米,新增和改造绿化面积17万平方米。建成开放全长6.2公里的可赏可游可玩的“云道”,新建或改造游览步道18.5公里,建成白云山周边缓跑径2.6公里,实现10公里绿色路径的全线贯通。“云道”试验段主体工程已经完成,市民可以从传统城市中心的纪念堂、越秀公园步行畅达“绿肺”白云山。
广州还积极推进海珠湿地“品质提升”。湿地周边PM2.5平均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比广州全市平均水平低20%左右;湿地周边平均气温降低0.5~1℃。
新闻推荐
数字化测绘建档 3小时完成现场数据采集穗历史建筑将有“3D身份证”
点云拼接形成的点云模型。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杜娟通讯员穗规资宣摄影报道)广州的历史建筑有了专属的“3D身份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