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一段时间后市文广旅局将评估效果 非遗街区模式若可行将在广州推广

新快报 2020-09-17 09:06

■北京路李白巷非遗聚集区正在施工中。新快报记者 邓毅富/摄

自永庆坊非遗街区开市以来,广州各区也掀起了拓展非遗聚集区的热潮,如海珠非遗一条街、北京路非遗聚集区等,广州非遗发展往何处去?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下称市文广旅局)在接受新快报记者专访时还表示,打造非遗街区是非遗实现发展振兴的一条路径,采取的是市场化的运作方式。运行一段时间后,市文广旅局将评估效果。如果该模式可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将在其他区域推广。

海珠非遗一条街产学研基地但不能进行销售活动

各区扫描

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滨江中路272号的“海珠非遗一条街”,是依托于海珠区的市级非遗传承基地——广州市轻工高级技工学校建立的,是该校产学研相结合的产物。如今有牙雕、玉雕、广彩等十一个非遗大师工作室。项目有免除店面租金等政策来扶持手工艺人的日常创作,为手工艺人提供创作平台和传播渠道。主要通过走进校园进行非遗手艺教学和对外展览的两大形式进行文化传承。

新快报记者在9月10日下午来到非遗一条街实地走访,看到许多工作室外部有瓷砖、瓦片搭配的古风设计,也通过玻璃向行人展示各色优秀作品,从外面走过颇能感觉到其中的历史韵味。街上汇聚了各项目的非遗手工艺,除了广州出名的“三雕一彩一绣”,还有剪彩、铜雕、蛋雕等相对小众的非遗手艺,可惜的是记者此次走访时发现有部分工作室尚未恢复开放。

入驻的大师们很珍惜这个阵地,因为场地免费,同时也能担任学校的教学任务,以及承担向外界推广非遗项目的任务,所以都很有归属感。岭南剪纸大师于中民说,这里是他梦想孵化和起飞的地方,感谢它给了他一种家的感觉。除了每周给学生上课外,还不时参加校方组织的展览活动,还有各界人士前来参观考察调研交流,增加了资源,也多了拓展的机会。

让大师们遗憾的是,按照规定,这里不能进行销售活动,也局限了在市民和游客中的影响力。不过目前因为永庆坊非遗区的开办,令海珠区也更重视起来了,将其列为该区的非遗发展重点项目。

广州剪纸协会会长于中民表示,非遗项目要寻求发展就要“动起来”,传承人要以开放的心态及多渠道发展非遗文化,比如通过商演、广告、文创扩大非遗产品的知名度和销量。

2014年入驻该街的广州市蛋雕技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孙开福告诉记者,提到在广州“三雕一彩一绣”大环境中相对小众的蛋雕,孙大师表示“小众也有自己的新奇特,可以闪亮大众的眼球”。他认为,“非遗手艺的发展也需要多元化,非主流项目其实还没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少能得到关注。”由于蛋雕“材质新颖,创意新颖,市民少见”,学生体验也很有兴趣。

北京路李白巷年底将有非遗聚集区,专家建议设低租档位

据悉,北京路李白巷在年底将有非遗聚集区,这是作为广府文化源地的越秀区深耕非遗文化的重要举措。

经过几个月的改造工程,北京路将在9月底新装绽放,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形?据介绍,重开后的骑楼老街会有灯光秀,再加真人表演配合,走市场化路线。

如北段广场可以做一个“非遗文创老字号”市集,要长效常态化的,通过招标运营交专业团队运营,将推广、展示、销售一条龙。

曾几何时,在越秀区北京路,粤菜文化体验馆,以展示粤菜文化为核心,并形成展示、体验、开饭一站式模式。被饮食专家称赞:这种沉浸式的粤菜文化平台值得关注,可以复制推广到更多的美食城。

可惜,现在一楼市集式的体验店,已被一家饼店全包了,二楼的粤菜文化体验馆关闭了。对此,有专家认为,食在广州,作为历史文化景区的北京路,开设粤菜文化体验馆,是很有必要的。粤菜文化体验馆可以设置一些专题项目,如非遗美食、老字号粤菜品牌、隐形好粤菜等。

北京路李白巷非遗区如何走出自己的特色呢?南乳花生非遗传承人、广府文化研究者刘展明建议:可以办一个非遗中心,用较少的租金,把摊档分租给各类非遗项目,统一服务、统一推广。以招标的形式,交给有能力的专业公司去运营。

小蛮腰潮墟非遗文创新打卡地

非遗的文化浪潮不仅以经典的形式在永庆坊和海珠非遗一条街活跃,也在用潮流的方式拥抱城市和年轻人。坐落在广州塔脚下的潮墟C·PARTY正是用非遗+文创的形式打造了一个主题集市,在最近掀起了一波非遗“打卡”热。

记者在9月10日下午5时许来到潮墟实地走访。潮墟C·PARTY由主体部分“非遗玩家”的主题店和摊位组成,主要售卖非遗传承人的作品和手工文创产品,其中不乏非遗符号与饰品、服装的创新融合,除此之外园区内还有一些非遗美食来增添文化氛围。记者发现,广州剪纸协会会长于中民当天也在现场展示糖画绝活,手把手教儿童绘制图案。于中民向记者称赞了潮墟对非遗文化呈现形式的融合创新,同时也表示,“还可以有更多非遗元素。”

新快报记者从“非遗玩家”店员了解到,目前这里已经吸引了广彩、榄雕、西关打铜器等十余种有代表性的广府非遗项目入驻,平时也会在顾客购买饮品时附赠非遗小物件,让游客接触到非遗手工艺品,用更接地气的形式传播非遗文化。

■统筹:新快报记者邓毅富■采写:新快报记者邓毅富肖韵蕙林钢威实习生吴昊天

新闻推荐

温暖1378号●温暖诉求

今年41岁的邹三红,是地地道道的农民。2019年以前,别说广州,她连老家江西省南丰县的县城,都没去过。侍奉老人、照顾孩子,是...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