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全息投影等科技手段 展现大湾区人文精神 《乐从大湾来》广州首演圆满成功

珠海特区报 2020-09-10 05:28

《乐从大湾来》广州大剧院首演现场。本报记者 朱习 摄本报讯记者张伟宁报道:9月9日晚,由珠海演艺集团倾力打造的大型民族管弦主题音乐会《乐从大湾来》在广州首演圆满成功。磅礴大气的民族交响乐、创新编排的情景表演、先进的多媒体舞美舞台灯光布置……200多名演员在广州大剧院为观众带来120分钟的华丽视听盛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文湾区的文化底蕴。演出结束后,观众纷纷起立,用长时间的掌声向全体演员的精彩表演致谢。

当天晚上7时许,距离演出开幕还有半小时,观众就已经陆续进场。7时30分,著名作曲家、指挥、星海音乐学院教授李复斌挥动指挥棒,《乐从大湾来》以第一章《风起岭之南》拉开整场演出的序幕。

磅礴的锣鼓声,铺垫出南粤大地波涛涌动的雄浑气势,琴瑟齐鸣、竹笛悠扬,律动的音符勾勒出岭南水乡温婉浪漫,高胡、琵琶、扬琴等广东音乐中的传统乐器奏出浓厚“粤韵”。张驰结合、抑扬顿挫、层层递进的旋律编排,荡气回肠的合唱,美轮美奂的舞蹈,让观众仿佛走进了南粤大地的风光画卷中。

全息投影等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大量运用,多维度立体舞美装置的巧妙设置,则让整场演出的艺术表现力更上一层楼。记者在演出现场看到,涌动的海浪、满天的繁星、一望无际的伶仃洋、悬浮在半空的摩崖石刻,以及几乎占据整个大屏幕的珠海渔女全息投影,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让观众仿佛走进时空隧道,随着演员的优美舞姿,共同见证珠海渔女的美丽传说。

整场音乐会风格以岭南音乐为基调,通过改编《赛龙夺锦》《思乡曲》《娱乐升平》等广东名曲进行民族管弦乐队演奏,辅以广东音乐中的乐器“五架头”进行串联,同时结合珠海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人文传说编排了《春雨》《荔枝红》《醒狮·龙舟》等具有岭南韵味的曲目,用“粤”味十足的民族音乐讲好珠海故事,传承广东特色传统文化,塑造大湾区的人文精神。

随着《风起岭之南》《古韵悠扬》《南音绕梁》《大潮起珠江》四个篇章乐曲奏毕,演出圆满结束,现场观众还沉浸在古韵悠扬、美轮美奂、波澜壮阔的演出场景中。演出结束后,全体演员走上舞台谢场,观众们报以长时间的掌声。“没想到能把我们的传统音乐演绎得这么精彩,好看!”广州乐迷陈小姐说,她一周前就得知《乐从大湾来》要来广州首演的消息,欣赏完整场演出,感觉意犹未尽,“演出有很多新的元素和技术,感觉年轻人也会喜欢。”乐迷关小姐表示,自己第一次听民族管弦音乐会,感觉非常震撼。21岁的观众黄慧华对《叹早茶》印象十分深刻,“用粤语说唱的词,很有趣,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演奏曲目《海上渔女》的青年竹笛乐手周书格说,为了演奏好这首曲子,她特地深入了解了广东音乐的特点与珠海渔女的传说以及摩崖石刻等珠海历史典故。另一名竹笛乐手王念祖告诉记者,为了这次首演,疫情期间,大家的排练并没有停歇,每日都会通过“云排练”跟着节拍器反复练习曲目,并将每次排练的录音发给乐团的技术人员,以最好的状态为观众奉献精彩演出。

“这场演出既是对大湾区历史文化的寻根,也寄托了大湾区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珠海演艺集团民族管弦乐团团长、音乐会总导演张天宇说,本次《乐从大湾来》的广州首演筹备已久,为了给广州观众带来高质量的演出,创作团队无论是在选材还是作曲,均对广东音乐进行了充分的挖掘,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岭南文化元素,同时,在舞台艺术上进行跨界融合创新,以民乐为轴,以湾区文化为线,通过舞蹈、声乐、戏剧等艺术表现形式,融合运用全息投影等科技手段,塑造并展现了大湾区人文精神。

珠海演艺集团艺术总监邹建红表示,接下来,《乐从大湾来》计划到多个城市进行巡演,为更多观众演绎精彩的“湾区故事”。

新闻推荐

广州羊城通、北京公交跨城应用上线一个APP通行京穗两城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卢梦谦)昨日,记者从羊城通公司获悉,自今日起,广州羊城通APP与北京公交APP跨城应用正式上线,即广州北京两...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