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树下 莫教华叶蔽深根

羊城晚报 2020-09-04 12:41

□吕佳林广州十六中高三(12)班

早前有一篇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亮相,众说纷纭之余,我也有一些看法想要与大家分享。

就文论之,作为读者的我由衷佩服作者的知识储备和考场技能。但我也要批判文章在“思想和表达的匹配”上的不恰当。比如文章运用了一系列引证,还有大量的生僻字词,仔细看来,许多引证用得并不恰当,许多生僻字词也丝毫没有必要。

单从题目字面意思来看——“生活在树上”,大概就是说树上的叶子虽美,有些却长错或没有必要长,因为难免掩盖了自己的主干和根茎。而文章多处的引用有误或是与作者本身的观点不能匹配,就像是长错了地方的叶子。文章中“太学术”的地方我就不说了,因为我也只知皮毛,只讲个简单点的,比如尼采关于“骆驼、狮子和孩子”的寓言。这本是譬喻实现自我意志的三种不同精神境界,文章中却片面地用来论证“个人是否要背负社会期待”。这就好比把生活在沙漠里的骆驼,非要搬到狭窄的树杈上来讨论一样,看了不免滑稽。

回到“树”上,有些移花接木也实在不太合适。大概是犯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错误,对不同生物有不同的生长环境这件事没能深刻理解,导致“树上的男爵”身处芊芊细柳中无处依托。就像“尼采的骆驼”从沙漠来到了树上生活,因而无所适从。

而许多生僻字的使用,于文章本身而言根本没有必要。比如文章开头说“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其中“嚆矢”完全可以用“先声”来代替;“滥觞”也完全可以用“起源”来表达;再比如“在孜孜矻矻以求生活意义的道路上”一句,“孜孜矻矻”中的后两个字完全可以删掉。我只是想说,本文想表达的内涵根本用不着这些生僻词语来修饰,写作本应该深而不隔、美而不艳,此文却将之颠倒。

就事论事,我作为一名普通观察者和评论者,对于这篇作文带来的社会影响,想说的其实只是:我们究竟为了什么而评论此文。网络环境中难免有人浮躁,大多数评论这篇文章的人可能都是在追求流量,甚至还没来得及仔细阅读和认真思考。我们把文章比作“树”,它生长在一片“文化树林”里,当人们为追求流量而跟风评判时,除了对树甚至只是树的影子吹了一阵夹杂着“携带着不同人的DNA的唾沫星子”的风之外,对“树”本身和它所在的这片“文化树林”又有什么积极意义呢?如果我们真的是为“树”治病的啄木鸟,强调的就该是“文以载道”。

而我作为一名将要参与高考的考生和社会的一分子,对这篇文章的分数价值和社会价值也有看法——我认为更符合这篇文章价值的应该是“高分低评”。

考试中的写作,给一篇作文高分只能说明它有较高的分数价值,并不等于它是一篇有很高的社会价值的文章。我认为,应该在本次考试中给予这篇作文高分。因为按照现有的评分标准,该文章在客观上确实比绝大多数考生要更加出彩。表面像“华叶”一般的这类文章,也真的有更大概率得到阅卷者的青睐。

而我以为的“低评”,是不应过度赞许和宣扬,更不应为了流量而拿出来赞许和宣扬。因为高考的根本价值是为社会选拔人才,而社会不需要太多制造“华叶”之人。相反地,社会真正需要的是有扎实根基的栋梁之材,因此就不应该鼓励这种追求“华叶”的写作导向。评卷者可以鼓励多元化、鼓励个性,但把一篇堂上作文推到台前作为示范的时候,终究还是应该有所选择。如果误导了大多数以分数为导向的考生去放弃“扎根”而一味追求“华叶”,这难道不是一种带有腐蚀性的发酵、会破坏掉以人才为根本的“社会森林”吗?

更进一步地说,该现象的社会意义已经超出了高考的范畴,可以上升到文风与时风来讨论。新时代的文风不应该是这样的文风。至于我所提倡的文风,就这篇文章而论,就是要少一点翻译腔、陈旧气,多一些中文味、时代风。要站在地上讲自己的话,而不要上树去谈别人的根。还有我以为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当心怀道义,我手写我心。

新闻推荐

同场加映 大连赛区首次向球迷开放 广州球迷搭“飞的”观战

■广州恒大淘宝队球员塔利斯卡(右)与广州富力队球员陈哲超争顶。新华社发本场比赛将是大连赛区首次对现场球迷开放,将有...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