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与粤北四地联动举办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系列活动 烽火岁月 这些高校迁址粤北办学

信息时报 2020-09-04 00:45

由著名音乐家马思聪创作的《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在活动主会场进行现场演奏。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摄 信息时报讯 (记者 陈川 通讯员 粤文旅宣)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广州、韶关、梅州、清远、云浮多地联动举办纪念活动。其中,粤北4市以韶关为主会场举办“铭记烽火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走进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系列活动,一段鲜为人知的华南教育变迁史走入公众视野。在广州,“"烽火课堂 勿忘先师"——再现华南教育历史主题展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同日开放。

修缮一批研学基地历史建筑

抗日战争时期,以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省立文理学院为代表的华南地区中高等学校,和以培正培道联合中学为代表的港澳地区学校纷纷迁至粤北乐昌坪石、浈江大村、连州东陂等地,开始了长达5年的烽火办学艰苦岁月。

办学期间,各校培养专业人才,宣传抗日救亡,坚持学术理想,践行知识救国,为国家培养了数万名学子,走出了一大批为新中国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才。这些学校也成为现今中大、华工、华师、华农、广美、广体、仲恺农学院、惠州师范学院和华附、省实等知名高校和中小学校,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知名高校和中学的根脉所在。

据了解,抗战时期岭南高校迁址粤北办学的历史,是尘封已久却异常珍贵的教育文化遗产。近年,广东省高度重视挖掘和整理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工作,先后完成了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办学旧址、定友图书馆、亚南书舍、砺儒书舍、玉清书舍等一批研学基地历史建筑的修缮工作。此外,还通过开展专题宣传推介、研学旅行、录制纪录片等方式促进研学基地活化利用。

《马思聪作品集》韶关首发

据悉,本次纪念活动由省文化和旅游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自然资源厅、教育厅、广播电视局联合韶关、梅州、清远、云浮市政府共同举办。

活动主会场设在韶关市浈江区犁市镇大村和乐昌市坪石镇管埠村。上午10时,大村主会场活动率先拉开帷幕。广东省话剧院、广州交响乐团和韶关学院演出团队共同完成文艺表演,节目大都选自曾在韶关教学、工作先贤的佳作。如《迁韶校中书事十首》出自“岭南才女”冼玉清,记述抗战时期岭南大学迁址粤北韶关大村艰苦办学时作者的个人生活和体验;《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由音乐家马思聪1943年作于粤北;《烽火书声》根据抗战时期大中院校迁址粤北韶关坪石、曲江、犁市等地展开教学为历史背景而创作。文艺演出结束后,举行了冼玉清雕像揭幕仪式。

下午,与会人员移师韶关乐昌坪石管埠主会场,举办《马思聪作品集》首发及唱片捐赠仪式。据悉,这张专辑是广州交响乐团为纪念马思聪、挖掘传播优秀中国音乐作品专门录制的,专辑曲目包括马思聪的《第一交响曲》《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思乡曲》。广州交响乐团团长陈擎表示,“选择在马思聪《第一交响曲》和《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的诞生地——韶关进行唱片首发意义非凡。”首发仪式后,还举行了马思聪本人手录密纹唱片捐赠仪式,广州美院副教授梁迪宇将这张饱含历史沧桑、意义非凡的唱片交到广州交响乐团副团长张毅手上,代表一段跨越时光的历史传承。

此外,管埠主会场还举行了马思聪、王慕理夫妇雕像揭幕仪式以及简短的文艺表演。广州交响乐团副团长张毅在当年马思聪、许幸之经常散步谈艺的“诗音漫道”上演奏了马思聪的《思乡曲》。

梅州、清远、云浮等地的分会场也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主办方表示,希望通过此次系列活动推动华南教育历史研学游径的打造,也希望通过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项目的持续推进,带动周边乡村发展,助力粤北地区乡村振兴工作。

新闻推荐

广州近三年累计完成排水改造工程200余宗 2025年基本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

近日,广州受台风季影响雨水渐趋频繁,作为我国南方的一座超大型城市,防暴雨内涝始终是摆在广州面前的城市治理大考。一直以来...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