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荒凉的地方也有善美生生不息 读《大地上的事情》有感
图\视觉中国
□李嘉悦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三(18)班
如果说,放蜂人的日常,是踏着季节的脚步寻找花朵的气息,是在广袤大地上聆听万物的声音,是将大自然最甜美的结晶输送人间,那么《大地上的事情》的作者苇岸无疑便是这么一位“放蜂人”。
苇岸在书中一篇《放蜂人》中写道:“放蜂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他每天与造物中最可爱的生灵在一起,一生居住在花丛附近;放蜂人也是世界上最孤单的人,他带着他的蜂群远离人寰,把自然瑰美的精华,源源输送人间。”和放蜂人一样,苇岸也是很幸福的。他醉心原始自然,远离现代社会;他崇尚农业文明,反感工业文明;他为人质朴纯粹,从不追名逐利。他能够顺从自己的心愿,与水陆草木为伍,与鸟兽鱼虫相伴,在金黄的麦浪里让思维肆意徜徉,在清脆婉转的鸟鸣中任灵感接连迸发;和放蜂人一样,苇岸又是孤独的。他滞于现代进程之外,却通过文字治愈了无数身心疲惫的匆匆旅人。不同于某些作家的功利,他纯粹为了自己的信仰、为了表达对自然之爱而写作,这在人们普遍追求物质与享乐的今天实在难能可贵,令我十分敬佩。
我想,正是在这样一种美好的自然环境熏陶下,远离了物质世界的嘈杂与纷扰,所以苇岸的思想得以净化,灵魂变得纯粹,笔下的文字因此才极富质朴之美,充满自然之趣。“第一束阳光,满载谷粒的色泽和婴儿的清新,照到蜂场上。”“麻雀在树上就和孩子们在地上一样,它们的蹦跳就是孩子们的奔跑,而树林延伸的愿望,是给鸟儿们送来一个个广场。”读完整本书,我感到一种说不出的轻快与愉悦。苇岸细致的观察、形象又贴近生活的比喻和丰富的联想,使一只只小巧可爱的麻雀、一群群勤劳“建设”的胡蜂,还有一片片正在抽穗的玉米跃然纸上。我隔着纸页仿佛也能闻到泥土的芬芳,看到田园上的诗情画意。
虽然全书都在描写自然,却不局限于描写。书中还包含了苇岸在体悟自然过程中对人类社会的反思,语言简练优美且思想深邃。“所有结满籽粒和果实的植物都把丰足的头垂向大地,这是任何成熟者必致的谦逊之态,也是对孕育了自己的母亲一种无语的敬祝和感激。”“我想,人类仿佛是火,它的存在便伴随着欲与求的光焰。”这些文字直击心灵,往往会令我停下来深思片刻,再继续阅读。
苇岸之所以能写出这样有思想与灵魂的文字,大概是因为他对这片土地与淳朴的农民爱得深沉——他对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正逐渐消失的野兔感到惋惜,对因现代文明的蓬勃发展而导致的传统农业文明的逐渐褪色感到担忧,对以往人心的质朴与真诚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现代人的利欲熏心而感到痛心。在那个工业文明的浪潮奔腾不息的时代,苇岸便是那个逆流而上的人,他向人类呼喊着:“在背离自然追求繁荣的路上,要想想自己的来历和出世的故乡。”
从小时候起,我就有一个天真的梦想,想要在大草原上肆意奔跑,在林涧小溪中感受清冽的河水,想要去沈石溪动物小说中的西双版纳见识各种动物,想去雪山上寻找动画片中的雪莲……到初中学习了古文,我更想好好体味大自然——我羡慕醉翁与游人共享的山水之乐,向往柳宗元“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的惊喜与快乐。可是,现实往往令我们难以真正融入自然,在景区与其他游人摩肩接踵时,风景还没看到,人海之“景”已令人头晕目眩。
我能够体会到苇岸的担忧,也真实感受到这种钢筋水泥取代山川草木的无奈——但是,现代化毕竟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现在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敬畏自然,尽量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只是那些已被破坏的绝美山水,那些已然灭绝的小生灵们,永远回不来了。
“它们(苇岸的文字)浑然天成,诗意深厚,我设想不出能有更美的方式。读一读苇岸宅心仁厚的散文,会让我焦躁的情绪迷途知返,重怀感恩。他让我只要看到缓缓移动的羊群露出草丛的脊背,就相信即便最荒凉的地方也有善美生生不息。”周晓枫在一篇《落日故人情》文中如此评价苇岸的文字。我想我也要感谢苇岸,他带我走近孤独的放蜂人,让我能够通过文字领略天边小镇诗意的风光,感受乡村最淳朴的善美,敬畏蜜蜂渺小却伟大的生命,也得以一窥他谦逊却永向光明的内心世界。
(推荐老师广州市第二中学邱海林)
新闻推荐
富力地产与广州杨箕村旧改法律纠纷达成和解 业界呼吁司法为旧改项目保驾护航
杨箕村改造项目。资料图片8月18日,富力地产公告称,经广州市中院调解,公司就其起诉广州天河区杨箕股份合作经济联社的两宗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