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专家“秋老虎”驾到,警惕心脑血管被袭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副主任医师
记者张洵通讯员锁卓琪
“秋老虎”来袭,古语有云“早上凉飕飕,中午热死牛”,这时的天气不仅热,而且潮湿,给人一种“上蒸下煮”的闷热感觉。此时,心血管疾病患者在这个时节,病情很容易出现反复,甚至发作。那么,“秋老虎”来袭,心脑血管病患者在用药及生活饮食上该注意什么呢?
“秋老虎”来袭当心血管问题
“秋老虎”一般是指立秋之后到入秋之前的这一段时间,此时的天气还是很炎热的,但这段时间不光只是热,还有暑气和湿气的侵袭,这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无疑是个挑战。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副主任医师王士超表示,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老化,调节能力差,特别是对于心脑血管患者来说,更容易影响心脑血管血液循环。同时,天气炎热容易出汗,血液里的水分流失,会让血液变得更加粘稠,容易诱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加之,此时人们更喜欢食用生冷食物,这让暑湿进入人体中还夹杂着一丝寒气,轻则闹肚子,重则引起血管收缩,导致心梗、脑梗等突发事件的发生。
此时,一旦被“秋老虎”伤到,心脑血管病患者容易出现大量出汗、虚脱、胸闷、气短、心慌、大汗淋漓、头晕、眼花、言语不清楚、口眼歪斜、腹痛、拉肚子,并发心肌炎等症状。
改变服药时间和用量对抗“秋老虎”
我们的血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季节、温差、早晚等发生改变。而“秋老虎”正处于夏末初秋,此时早晚温差大,会导致血管收缩,造成血压升高,因此要适当调整药量及服药时间,具体的调整用药上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另外,因为秋天天气变得干燥,早晚温差大,早晨的温度低,使血管收缩,造成血压升高,所以有些病人会感到头晕。这时,需要调整服药时间。王士超建议,应根据服用的高血压药物种类选择服药时间。长效降压药建议前一天晚上服用,药效可持续24小时,早上起床血压不会有大波动。短效药物,则要在第二天起床后尽快服用。另外,服用中药时要与冷饮分开服用。
由于此时患者血液循环慢,因此抗血小板的药物不能停,以免引起血栓。除了降低血压外,还要注意药物对心、脑、肾等器官的副作用,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在调整了服药时间后仍然经常头晕,就要做进一步的检查。
预防心脑血管病应做好五点
在预防上,王士超建议,心脑血管病患者一定要做好以下几点:
1.保持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过度劳累,注意补充水分,以免体内缺水导致血液黏稠。另外,要坚持午睡。
2.高温时段尽量减少出门,减少室外活动,早晚温差大,一定要及时增加衣物,以免感冒而加重心脑血管疾病。
3.饮食上,要清淡饮食,尽量做到低盐低脂低油低嘌呤,戒烟限酒,少吃油腻辛辣食物。在秋补的时候,一定不能过于燥热,要平补。
4.适量地进行有氧运动,调节心血管功能,但是注意不要运动过量,以免加重心脑血管负荷。
5.调适心情,不要烦躁易怒,否则容易引起血压变化。
最后,王士超提醒,如果出现头晕眼花、恶心呕吐,肢体麻木、口舌不清,心慌、气短、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不适,千万不要不当回事,而要在家人的陪同下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家人不在身边,突发不适的情况下要及时拨打120,避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
新闻推荐
■廖木兴/图炎热的夏天,离开空调清凉的守护,人就特别容易出汗,如果腋下“瀑布汗”“有味道”,更是难免在社交场合感到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