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生活更便利河涌水质更清澈 花都区持续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村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阅览室看书。
文明创建巡礼
2019年,花都区十项民生实事基本完成,居民生活更加便利,清澈的河涌与整洁的碧道展现出花都城市新面貌。从完善福利设施到优化人居环境、从打造传统文化品牌到精神文明建设,花都区围绕城市建设与民生需求,持续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晓宜、徐静通讯员花宣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邱伟荣通讯员花宣
“一元钱看病”为村民节省上亿元
74岁的陈荣新是花都区花山镇儒林村村民,由于患有高血压病,他每个月都要定期检查拿药。以前看病要搭车去镇里,一次要好几百元,还要花上半天时间。自从村里设立了儒林村卫生站,陈荣新走几步路、一个小时不到就能把病看完。
从2008年5月1日,花都区选择16个村卫生站,正式开启农村卫生站免费试点工作。这项工作就是后来逐步完善的“一元钱看病”计划,即村民在村卫生站看病,只收一元钱挂号费,若需注射则另交一元钱注射费,药品及诊疗费全免,足不出村即可免费诊治一般常见病、多发病。
2016年7月,花都区制定并下发《关于“一元钱看病”与广州市城乡居民医保制度衔接的工作方案(试行)》等文件,按照“先医保制度报销+后财政补助”的框架,强化了医保与政府风险共担机制,有效遏制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一元钱看病”能给村民省多少钱?儒林村卫生站医生邱华算了笔账:拿一位糖尿病老病号来说,他在卫生站看病挂号只要1元,每月往返4次,月花费4元;如果他去外面治疗,同样的药物至少花200多元,对于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来说,现在一年可以省好几千元。
据统计,2010年1月至2020年4月底,村民享受诊疗服务1126.2万人次,为农民直接减负18845.2万元。
碧道与绿道让“慢生活”更加接地气
一条总长约17.8公里的碧道围绕着花都湖穿越山林,环湖串起多个主题景观,成为市民日常健身休闲的好去处。目前,花都区共有23.8公里碧道,近日出炉的《花都“花”特色空间塑造策划》提出,未来将基于现有河流与绿地,建成全长42公里的花环碧道。
有碧道,更有绿道。截至目前,花都共有绿道337.95公里。一条条特色绿道,满足了居民对“慢生活”的需求,也在成为文明城市的新名片。其中,市民可在都市休闲绿道尽览花都城市新面貌,也可在西部田园村落绿道沿途打卡巴江烟雨、塱头古村等花都特色景点。
建设文明城市,需要装点“绿色”,更需要清除“污渍”。在花都区赤坭镇竹洞村,铺满沥青的绿道干净整洁,村内2个沤肥点每天可处理约0.2吨的厨余垃圾。在治水工作方面,花都区纳入国家监管平台的9条黑臭河涌以及市考核的4条黑臭河涌均达到考核标准,水质稳定;省考白坭河大坳断面、流溪河李溪坝断面水质分别达到Ⅳ类和Ⅱ类,达到省考核要求。
花都区实现文明实践中心全覆盖
在赤坭镇竹洞村文明实践站,村民魏金发正带着两个孩子在便民服务活动室内看书。他告诉记者,这里原本是荒废的学校,如今不仅翻新了操场还建了活动室。
据悉,花都区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与各级党群服务中心在“场馆利用”“活动开展”“资源共享”等方面实现全面融合,确保“两个中心”每月有主题、每周有活动,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与各级党群服务中心实现100%融合。
竹洞村委委员袁志强介绍,竹洞村文明实践站每月至少开展1个文明实践活动,围绕思想、道德、文化、政策、科技五项主题设置文明实践内容。同时,以当地传统文化元素为依托,建立洪熙官武术龙狮训练基地,引进洪家拳教学团队,每周定期开展洪家拳训练课程,进一步打造“洪熙官故里”的文化品牌。
花都区每个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活动各具特点,新华街文明实践所主打“贴心服务”,突出擦亮“清华姐姐”志愿服务工作室品牌,为社区群众搭建好“连心桥”;三华村实践站定期开展“乡村国学讲堂”和国学夏令营,着眼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截至目前,花都区共建成文明实践中心、所、站257个,实现了各镇街、各村(居)全覆盖。
新闻推荐
■广州高温天气持续多天,图为市民全副“捂”装出行。新快报记者孙毅实习生郭思杰/摄新快报讯记者许力夫报道昨天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