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黄埔区黄埔街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增强群众幸福感 “五治同创” 让老街道变身大家庭
黄埔街“10分钟阅读服务圈”为儿童读者提供了“避暑胜地”。受访者供图
两层集装箱垒起,伫立在黄埔港附近的荔园小学旁边。这个面积达280平米的铁皮空间,构成了广州市黄埔区黄埔街第一个社区级图书馆。诸如此,具有黄埔街特色的图书馆共有4个,累计面积达2300平方米,它们串联起该街道“10分钟阅读服务圈”。
“打造群众"精神家园",是"五治同创"阳光社区工作的重要环节。街道希望发挥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的作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黄埔街党工委书记陈劲松谈到。
作为人口密集聚居、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近半的地区,黄埔街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系统化、精细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让街道社区成为秩序井然、生活宜居、邻里和谐的“大家庭”。
●南方日报记者陈思勤李鹏程
通讯员陈耿生
党员牵头
老旧社区告别停水停电
众人推举下,年逾六旬的刘志爽“勉为其难”地担任了黄埔街远洋小区红色业委会主任。该业委会成立了党支部,共有6位党员成员,故称“红色业委会”。由于当地住户众多,社会事务繁杂,业委会主任的位子一度是“烫手的山芋”。
“只有办事靠谱、百姓信赖的人才能胜任该职位,同时这个人本身要有足够的意愿和勇气挑起重担。”黄埔街港湾北社区党委书记陈淑敏介绍。
老党员刘志爽退休在家,经常为街坊的公共事务奔走。数年前,当地由于电压较小,进入伏暑时节,住户时常面临断电困境。用电高峰时,702户人家中,400多户居民用电,就意味着另外200多户居民停电。
有一年5月,一名即将高考的学生,因为用电难而只能去外地备考。刘志爽听闻后,横下心来:“一定要把十多年不曾迈过的"用电坎"跨过去!”经调研他了解到,电力设施需由以往的“专变”,转换成供电部门的“公变”管理,电容量才能提升。
酷暑之下,刘志爽和其他几位党员为此多次奔走,向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小区资产权属部门、供电局等单位反映,并反复催促事情解决。多方协调下,远洋小区所有供电设施最终全部转为“公变”。当地再没有出现错峰、分片用电的现象。
解决了用电难题,住户们看到了老党员的牵头作用,一致推举刘志爽做业委会主任。走马上任之初,他又协助地势较高、管道陈旧、用水困难的远洋小区,联系自来水公司,解决了水压不足的问题。
“以刘志爽为代表的党员,在基层治理中扮演了重要的"领头羊"角色。这是黄埔街开展党建工作,推动基层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更加有效,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结合更加紧密,实施"政治"举措的缩影。”陈劲松表示。
法德共施
10分钟可获矛盾纠纷调解服务
来自湖南的9岁小朋友李源园(化名)是来穗务工人员子女。父母上班时,他来到荔园小学旁的“集装箱图书馆”,参与了手工肥皂制作活动。
“老师指导我制出了肥皂!妈妈下班后,我要送给她作为礼物。”拿着一块白色的肥皂,李源园笑着说:“这是我第二次来图书馆。在这里我认识了很多小伙伴。”之前在老家时,父母外出后,李源园的暑假显得单调,如今他在黄埔街获得了丰富的活动体验。
据黄埔街文化站工作人员陆嘉欣介绍,“10分钟阅读服务圈”建成后,无论是外来人口还是本地居民,都能在书香的熏陶中休憩消暑。
距荔园小学五分钟车程的丰乐市场,是来穗务工人员较多的工作场所。今年上半年,市区均出台了政策,为商铺减租、补贴。丰乐市场所属的黄埔街下沙社区,按照上位文件的精神,拿出真金白银撑企暖企。
政策落地过程中,有些老板却反映,丰乐市场的承包者并未将下沙社区减免的120万元租金同步发放到实际承租户。闻悉此事,街道党工委联合下沙社区负责人,一同前往现场调解租金补贴的发放事宜。工作人员共走访商户50多家,约谈股东、租户代表70余人次。
最终,丰乐市场承包方以不低于社区给予的减租幅度,同步落实到实际承租方。截至目前,街道辖内承租集体物业的192家商户共获得减租421万元。
“基层治理不仅要有文化的陶冶,还要有铁一般的契约规则。我们明确了减租工作纪律,同时加强减租工作督查,让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同时,我们建立了17个“阳光”调解室,实现了"10分钟矛盾调解服务圈"。”陈劲松谈到,德治、法治双管齐下,老百姓才能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民间智慧
居民携手清除火灾隐患
黄埔街港湾一村社区内,部分用电线路老化、消费基础设施老旧、居民防范意识不强。种种因素叠加,导致该社区多次火灾险情,并被市里挂牌督办。
“不光彩的"帽子"事小,安全问题事大。”港湾一村社区党委书记柯嫦婷提到:“社区大妈、退休干部、网格员自发组织起志愿者队伍,力图掐灭火灾隐患。”
志愿者走访发现,有位拾荒老人,经常把捡拾的垃圾堆放在公共空间。随着脏物增多,老人会统一将其焚烧。附近居民为此曾投诉过多次,却无法改变老人“烧垃圾”的习惯。
“我们以邻里街坊的身份,跟老人谈心聊家常,顺便提到了垃圾处理问题。”志愿者娥姐表示,老人之所以热衷捡拾垃圾,不是因为缺钱,而是因为退休赋闲的她希望做些事情排遣时光、寻求心理安慰。
把握了老人的这一想法,志愿者在社区内为老人申请了一个公益岗位。其日常的工作是铲除城市建筑上的“牛皮癣”小广告。垃圾堆砌的问题由此迎刃而解。
除了“攻坚”排险外,志愿者队伍还主动担纲起巡查的工作。他们会同街道工作组一起,发现了诸多隐患。例如,社区部分线路高度低于4米,影响消防车进入救援;32家经营场所存在缺少消防应急器材等问题;小区停车位紧张,机动车乱停乱放阻碍消防通道等等。
对此,社区工作有的放矢,在居民的共同努力下,港湾一村终于摘掉了“火灾隐患重点整治地区”的帽子。
“发挥"自治"的基础作用,重在建立健全多元参与机制。”陈劲松指出:“此外,黄埔街道还围绕发挥"智治"支撑作用,加强社会面治安防控,争取成为黄埔区打造智能安防生态网试点单位。”
记者观察
治理体系的
“末梢”大有可为
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
地处广州市老黄埔片区的中心地带,黄埔街为现代都市的建设囤积了大量人力资源。每天数以万计人员从这里去往中心城区工作。高人流量带来了发达的商贸和完备的交通,却也为基层治理提出了挑战。
采访期间,黄埔街道负责人与一线办事员都时常提起的一句话是:“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这句话的底气源自基层的治理创新。在省、市、区工作部署的基础上,黄埔街积极探索,借鉴“他山之石”,吸纳“枫桥经验”,全面创建“五治同创”阳光社区,探索出了老街区的独特治理方案。
黄埔街的故事只是众多基层实践的“冰山一角”。作为治理体系的“底盘”“末梢”,街道与社区所涉的基层治理大有可为。街道社区找准“路子”,蓄足力量,方可不断提升治理效能,实现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态宜居的有机融合。
纵观全市上下,各街道的具体举措虽然不同,但经验类似。街道与社区首先要激发基层党组织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在政治领航的基础上,聚焦民心所向,求解群众利益的“方程式”,得出群策群力的“最大值”;把握问题导向,到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症下药、防患未然;瞄准时代风向,打破传统治理格局,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思路、新方法等等。
新闻推荐
信息时报讯(记者张玉琴)日前,记者从黄埔区永和街道实地常春藤社区了解到,该社区已全面试点运营智能分类垃圾箱,“刷脸”就能打...